本篇文章3991字,读完约10分钟
近日,由林毅夫教授主持的《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在微信群中引发了很多讨论和争论。“东北振兴”和“再振兴”都没有取得成效,近年来还在继续“垮掉”。如何转型发展,是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深切担忧的问题。人们关注“新街沟”能否解决东北转型发展的问题是很自然的。
目前,学术界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在现行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的产业政策能否解决振兴东北的问题;东北转型发展应关注哪些产业?作者去年夏天去了内蒙古度假,去了满洲里,最近又去了辽宁和吉林参加了很多会议。笔者利用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从“渐进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对这两大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可供政府决策参考。
生产要素的四分五裂和以人为本的市场导向
社会资本是传统生产要素的粘合剂
世界银行曾将国民财富分为四类:生产性资产、自然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文化和制度的混合物,它决定了为什么一个社会的特定资产在转化为可持续福利方面比另一个社会更有效。换句话说,社会资本的积累决定了前三大生产要素在促进国民福利方面的效率。这种四分法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用来分析一个国家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资源比较优势。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的国民财富结构是不平衡的。
人力资本积累仍然不足,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和劳动者的健康、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社会资本积累有利也有弊。
社会资本的积累或包括文化在内的广义系统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力、权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综合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生产要素的粘合剂,因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中国在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保持世界最大潜在市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城市土地国有制和资源行政配置的财政约束政策也在促进增长和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政府职能的扭曲,富国和强国凭借其权力攫取稀缺资源,然后通过市场实现现有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失衡和社会不稳定隐患。
从战后70多年的国际经验来看,和平与发展与许多非洲国家毫无关系。作为一个世界级的问题,原因是复杂的,但缺乏有利于生产性投资的社会资本积累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东北地区的经济崩溃而言,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中的“隐性制度”(刘世锦方言)或潜规则显然是扼杀经济活力和力量的社会资本的“负资产”。资源禀赋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必须与广义系统的比较分析相结合,否则就会存在重大缺陷。
产业发展应该“以人为本”
产业定位需要以人为本的市场导向,中国的人口结构和收入结构需要系统研究。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了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而收入结构决定了这些客观需求何时以及以何种规模转化为具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因此,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需要基于对宏观环境、中国当前产业结构和未来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分析。民营企业的投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应考虑产业发展的市场容量来吸引民营资本。国家投资还需要以持续的市场需求支持工业发展,以避免战略资源的错配或浪费。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由于以银行为主体、国家信用担保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扭曲,过度依赖抵押物与国有金融资源不匹配,导致制造业、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过度、重资产行业产能过剩的严重局面。目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在65-70%之间,剩余产能规模估计是中国加入wto前的5-7倍。2015年,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的负债率分别高达74.5%和89.5%。在民间投资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20%的高增长率,这不仅是为了保持增长,也是为了消化过剩产能,避免国有企业倒闭引发的债务危机。作为民营企业的主战场,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也非常严重。中国生产的纺织品在全世界都很畅销。以t恤生产为例。早在几年前,年产量就达到500亿件,而全球每人每年供应7件。人们认为,近十年来民营企业经历了自发的市场调整,这也是产业资本脱离产业、脱离现实的重要背景。因此,东部三省的产业发展需要找到新的方向和新的突破口。地方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稳步前进、转型升级,而不是规模扩张。
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笔者可以推断出未来产业发展和财富结构调整的趋势如下:
最终消费需求的演变趋势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物质产品消费的相对重要性降低;精神和文化产品、体验和即时消费服务的重要性增加了。中国居民出境旅游、休闲度假人数多年来保持在1亿人以上,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狼斗士2》的票房超过50亿元的情况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渴望和多元化选择。
财富结构的演变趋势是技术贬值、物质损失和分享观念的上升将共同导致物质财富需求及其市场价格的相对下降;精神和文化财富是共享的、持久的或可持续的,其效用和市场价值将继续上升。
具有文化内涵和技术含量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涉及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消费品质量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即时消费服务的供给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多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将使中国的各个层面分阶段、相继进入“后唯物主义”时代。
生产将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模式向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小规模生产模式转变。
为了适应这一点,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将面临不断的创新和变化。
振兴东北需要“渐进式改革”
在我看来,旧东北振兴政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资源被旧制度(尤其是根植于当地文化的隐性制度或潜规则)所吞噬。高效企业组织是有效组织社会资源进行投资和生产的微观主体,而东北地区高效企业组织的缺乏是东北地区崩溃的直接原因。过去,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只提供资金或增量生产资源,而未能在培育高效企业组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振兴东北需要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企业组织发展壮大的制度环境。渐进式改革的内涵有两点:
创建改革试验和新产业发展特区
系统可以导入吗?或者我们可以从旧系统复制新系统?这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看,美国在发展中国家推动了华盛顿共识,并试图引进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西方体系。实验证明这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相反,中国在深圳建设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成功,深圳曾是一个边境渔村。它的成功经验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丽的图画”。新系统的实施不会受到当地利益集团的干涉。在新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所有企业和个人都需要按照特别行政区的制度和规则行事。经济特区的建设改革试验和产业发展把外来资源与先进的制度结合起来,消除了旧的力量扭曲新的制度和扼杀新的外来力量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在自然环境好、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北三省设立一个特别行政区,作为改革试验场和新的产业发展基地。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级别为地级市,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接管理,税收由省市政府分开。
国有经济保持稳定,非公有制经济自由发展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银行政策性贷款保持了国有经济的稳定,同时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党的十五大开始了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战略调整。亏损的国有企业通过私有化改革已经起死回生。尽管私营部门发展迅速,但它也帮助国有部门吸收了数千万下岗工人。国有部门的就业率从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15%。
作者认为,东北地区剩余产业国有企业改革应建立在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和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拆和出售子公司/分支机构的方式,或通过减薪休假、下岗培训、无薪上岗等较为温和的方式。,近期目标是在中短期内维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同时,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特区自由发展。政府入股土地和自然资源形成国有股,作为金融投资者分享企业的成长成果,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区成立初期,实行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行政区的官员可以由中央政府从沿海开放省市的干部中选拔,也可以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在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成绩突出的人员;在高行政效率的基础上,实行高工资、低成本的薪酬制度。
新兴产业在振兴东北中的定位;
直接为人们服务的终极消费行业
2007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而消费仅占世界人口的5.3%,而美国占世界消费的30.2%(瑞士信贷,2008)。从长远来看,中国借钱给美国以支持其高消费的相互依赖模式将对中国构成更大的战略风险。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需求侧改革,即加大启动内需的力度,以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有三个总和生育率数据可以基本描述中国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中国1961年、1990年和2015年的总生育率分别为6.1、2.2和1.047。在五、六十年代,这一代人的人数大约是下两代人的1.5倍,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以后的几代人是积累财富和迅速积累的人。未来十年,中国进入中产阶级的人数将达到6-7亿。因此,研究这两个年龄组的消费需求将锁定在未来大多数高增长产业将位于的地区。
到2020年,1950-1965年出生的人将会是55-70岁。他们的需求顺序应该是:健康、高品质食物、休闲和度假。相比之下,80后-90后年龄在20-40岁之间,有着对高品质食品、健身、文化娱乐、冰雪运动和户外体验的消费需求。此外,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各种教育和培训计划可以嵌入到上述消费品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中。例如,可以为老年人开设文化艺术欣赏和体验项目,为年轻人开设各种技能培训,为大企业开设培训基地。东北三省可以借助其冬天冰雪、夏天凉爽、春天和秋天凉爽、森林环境污染较少以及多民族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的比较优势,为中产阶级营造一个放松、度假和玩耍的人间天堂。
最后,要放宽外资的市场准入,吸引健康、文化的外国龙头企业直接投资,或者以ppp的形式将民间资本、外资和国有资本结合起来,打造世界级的文化娱乐企业,以弥补目前地方旅游文化产业供给能力低、档次低、品种单一的不足。
标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东北振兴方案?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