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0字,读完约3分钟
⊙姜仁○编辑杨
自2012年中国经济开始转型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然而,事实上,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561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000美元,离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只有一步之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已经暴露无遗。
国外有很多案例都经历了中等收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案例来梳理出值得学习的投资规律。根据人均gdp数据,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美国股市“美丽50”现象正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因此,分析“美丽50”现象将有助于我们发现蓝筹股价值变化的规律。
1960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07美元,1977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469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美国股市的“美丽50”现象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1972年,它实现了道琼斯和“美丽50”指数和估值的双峰值。在1972年美国股票指数的顶峰时期,S&P指数的市盈率为33倍,但“美丽50”股票的平均估值超过了60倍,而估值最高的宝丽来和麦当劳分别达到了90倍和85倍。因此,在1973年至1979年美国股市的熊市阶段,“美丽50”股票远远超过了市场指数,其背后的根源是估值过高。
值得研究的数据是1978年以后的数据。1978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美元的高收入门槛,这也是美国股市熊市的终结。1982年,道琼斯指数再次超过1972年1000点的峰值,2000年达到10000点,成为美国股市历史上时间跨度和指数涨幅最大的牛市。在这次牛市之后,当我们再次观察“美丽50”股票时,我们会发现投资者在20世纪60年代的眼光是相当有先见之明的。除了约10%的“美丽50”股票经历了惊雷,绝大多数“美丽50”股票再次复苏,成为1982年至2000年美国股市牛市的主导力量。一些“美丽50”股票类似于埃克森美孚、菲利普莫里斯等,仍然是道琼斯的主力。
1972年,“美丽50”股票因估值过高而崩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60年代投资者的先见之明在于寻找在未来20至30年内仍然存在的企业,即行业具有急需的特征,企业具有行业壁垒的特征。由于美国股票的历史周期较长,从数据中得出的结论可以突出规律,而a股投资者可以从他们的规律中学习。
2007年,上证50指数也推出了类似“美丽50”的估值泡沫。从2008年到2015年,蓝筹股总是落后于市场指数,但自2016年初以来,被低估的蓝筹股率先启动了市场。这些蓝筹股往往具有消费者需求和行业壁垒的双重特征,给股东的现金回报率一般在3.5%以上。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在估值泡沫出现之前,蓝筹指数将成为a股牛市的主导力量。
从长期来看,虽然一些蓝筹股会因消费习惯的改变而落后,但具有行业领先特征的蓝筹股的经济转型将进一步增加内生增长的行业壁垒。因此,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a股市场的价值是可以预期的。
标题:蓝筹股的历史变迁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