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8字,读完约3分钟

这不仅是尊重产妇在分娩痛苦面前的自我选择,也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近日,陕西省玉林市一名产妇因无法忍受分娩时的疼痛,多次声称剖腹产失败,选择跳楼自杀。这场悲剧引发了人们对产妇、家庭和医院三方角色的讨论。

关于“谁拒绝了剖腹产的要求”这个问题,医院和他们的家属都有自己的看法。截至目前,官方权威调查尚未公布,相关事实有待澄清。事实上,类似的事件不止一次。这让更多的人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不该发生的悲剧。我们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在相关的讨论中,人们在寻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讨论医疗标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实施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征得其家属或者有关人员的同意和签字;当无法获得病人的意见时,应获得家属或相关人员的同意和签名。”。将“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作为医疗的前提,不仅是对患者决策权和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临时处置权的限制,是对患者的一种长期保护机制。这种做法在许多国家是常见的做法,但法律规定往往在现实中受到考验。例如,责任和权力的划分,经济利益的考虑,落后观念的限制。

回归尊重 凝聚“产房里的共识”

因此,在上述类似悲剧的讨论中,有人指出医院有完成自然分娩指标的倾向,有人质疑有专业判断的医生通过签字来转移责任是否合适,也有人认为家庭成员在实际考虑中会倾向于自然分娩,比如婴儿的成长和有两个孩子……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增加了是否剖腹产或是否签字的犹豫。但是,对于临产的孕妇来说,她们不应该遭受痛苦,而更极端的情况是人生的悲剧。

回归尊重 凝聚“产房里的共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该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不仅要求医患双方在医疗行为中承担各自应尽的责任,还应该在价值观上凝聚更多的“产房共识”。不顾公众对这一事件的意见,"母亲多次要求剖腹产,但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回应",由此引发了对患者自决权的争论;在医学界备受争议的剖宫产临床指征,以及中国无痛分娩技术发展的困境,都反映了这些讨论背后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家庭成员、医院甚至社会对产妇的真正尊重。这种尊重不仅是对产妇在分娩疼痛面前的自我选择的尊重,也是对“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人文精神的回归。

回归尊重 凝聚“产房里的共识”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医疗和法律的常识越来越普及,但一些更重要的常识也需要不断重申,比如尊重生命和个人,这才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常识。医院和他们的家庭都需要更多地关注产妇的个人感受,尊重她的独立选择。妇女分娩是一件大事,也充满了风险。它不仅需要非常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对风险的清醒预测,还需要对风险的同情和关心,不仅仅是系统,还有利益。这样,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回归尊重 凝聚“产房里的共识”

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05版)

标题:回归尊重 凝聚“产房里的共识”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