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4字,读完约2分钟
供应方体制改革正式提出已经一年半多了,“三比一、一减一补”五项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一年,改革的步伐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背景越来越清晰。
最近,在对能源、化工、橡塑、纺织、有色金属、钢铁、建材、农副产品等八大行业100多种商品进行统计和研究的基础上,企业界发布了《主要商品供给侧结构改革定期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自供应方结构改革实施一年半以来,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据报道,在商界监测的58种主要商品中,60%已经扭亏为盈,许多品种和行业已经完全摘下了“亏损王”的帽子,空的利润空间相当可观。
在2015年供应方改革之初,66%的大宗商品利润处于亏损状态。然而,今年上半年,85%的商品行业实现了利润增长,利润增幅较大的商品集中在黑色行业,供应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是重点。焦炭、焦煤、动力煤、五大钢铁产品等行业扭亏为盈,利润增长率普遍超过20%,螺纹钢利润增长率甚至接近50%。天然橡胶、烧碱和尿素等其他利润也大幅增加。据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焦煤、焦煤、动力煤等煤炭产品的利润为每吨数十元甚至数百元,线材、热轧卷等钢材产品的利润已达到每吨数千元,完全实现了“翻身”。聚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尼龙6等塑料制品的吨利润。从1200元到1500元不等,以前每吨1200元的亏损变成了目前每吨2000元左右的利润。
数据显示,盈利能力改善最明显的商品基本上是供应方削减产能改革的主要目标。在商品方面,炼焦煤、动力煤、粗钢、焦炭、水泥、聚氯乙烯等商品的生产能力大幅下降。2016年,煤炭行业产能削减目标为2.5亿吨。在过去的2016年,仅炼焦煤产能就减少了3.5亿吨,电煤产能减少了2.9亿吨。煤炭总量削减目标超额完成。从2015年到2016年底,粗钢完成了6500万吨的总产能削减,实施供方改革成为行业扭亏为盈的重要推动力。
商业界总编辑、中国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指出,2017年是商品供应领域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与2015年相比,商品价格上涨,企业收益增加,这实际上增加了去产能和去库存的难度。但是,仍然有必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只有突破利润变化带来的“利益”,才能更好地理顺产业链,完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合理布局。阶段性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供应方改革和修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题:大宗商品行业利润增长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