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3字,读完约7分钟
刚刚进入7月,一些高年级学生正在告别校园,2017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季节已经结束。
据估计,今年将有多达795万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30万。与此同时,大量回归者加入了求职大军。孟晓是一所著名的海外大学的毕业生,她告诉记者,昨天她终于决定放弃北京一家大型企业的邀请,到成都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办理了入职手续。她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毕业包的折扣太多了,我觉得人才不够用。”
孟晓是即将投身于荣朴事业的杰出人才之一。7月2日,成都市提出实施“融票”计划,实行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带文凭落户制度,为来成都申请的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青年人才住宿。
根据全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电视电话会议发布的数据,2017年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到795万人,增幅超过往年。
与新的高人口数量相对应,对人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许多城市,如武汉、成都、Xi和其他新的一线城市,都推出了“毕业包”。
6月24日,武汉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留在中国的优惠政策;6月29日,长沙出台“22新人才政策”;7月2日,成都表示将实施“融券”计划;此前,Xi宝安区提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5531”计划和“城市合作伙伴”计划...
人力是生产力,年轻人代表着城市的活力。不难看出,在冲刺“新一线”的激烈竞争中,这些新兴城市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在接受《商业日报》采访时表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以“人才”为重点。他特别提到成都最近的“大学生毕业定居”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令人印象深刻。“北京和上海对大学毕业生的安置有严格的限制,因为他们自身的承载能力问题,成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中国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战略创新与发展研究协会副主席吕本富表示,武汉和成都等城市的新人才政策反映了这些地方近年来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经济活力,但与此同时,“户口、住房和补贴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吸引人才之后留住人才更为重要。”他告诉《国家商报》记者,下一轮留住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解决户籍住房增加人才的“重力”
又一个毕业季节,近800万毕业生将去哪里?记者指出,与往年不同,“90后”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机遇。尤其是以武汉、成都为代表的新线一线城市相继推出新政,加大了人才的“引力”。
例如,武汉市最近提出,五年内要让20万名大学生住进人才公寓,同时以奖励的形式发放“人才住房券”,以抵消购房和租房的费用。此外,将放宽大学生定居条件,大学生毕业后3年内可以凭毕业证书和就业证定居。
据《长江日报》报道,昨日上午,武汉第一批大学生公寓、创业站和实习岗位正式启动。
另一方面,成都市在2日召开的“全国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会议”上提出,要改革人才安置制度,实行“先安置后就业”,让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持毕业证书落户。与此同时,人才公寓和出租屋的建设将得到加强。对于从外地来成都求职的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可提供7天免费的青年人才岗位,对于急需人才的,可提供人才公寓的租赁住房保障。成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让大量的“融票”扎根成都,融入成都,“住在家里,住在家里”。
阮给的印象是,他第一次带着毕业证书来到深圳,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认为,成都应抓住这一机遇,“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竞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强其作为西部地区经济中心的作用。”这些都是匹配的人才。”
事实上,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的户口已经逐渐收紧,这为其他城市“抢人才”带来了突破。
“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最后,在找工作时,你不必把对方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得知成都放宽了定居条件后,湖南省的一个姐妹王又松了口气。她刚刚在香港完成学业,回到内地加入“融票”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市最近出台的“22项新人才政策”也大大降低了落户门槛。
“只要你是全日制本科或大专以上学历,你就可以凭户口簿、身份证和毕业证办理结算手续。”根据计划,未来五年,长沙将投资100亿元留住大学生,吸引创新人才,引进“海归”,培养“本土专家”,吸引100万青年人才到长沙工作创业。
今年5月,Xi安宣布了23项新的人才引进措施。预计未来五年将投资38亿元,吸引约100万人才...
人才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掌上明珠”。阮在接受《全国商报》采访时表示,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和自然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人才往往成为最大的劣势。抓人才就是“抓重点、抓难点”。
如何“留住人才”是行业崛起带来机遇的关键
据智联招聘网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新一线毕业生报名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基本持平,而想在“新一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达到37.5%,明显高于一线城市(29.9%)。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过去两年里,大学毕业生的“一线城市情结”明显松动,越来越多的人把新的一线城市作为他们就业的首选。
这种变化与新一线城市本身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在新一轮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发展迅速,其整体经济实力、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都有所提升。他们“吸引黄金”和“聚集人才”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公开表示,过去,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大多毕业后去珠三角和长三角,只有10%左右留在成都,而现在,42%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成都。
“这与成都过去两年的产业结构、宜居环境、城市定位以及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李告诉记者,当成都的工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将变得更加迫切。随着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科技人才流动发生了显著变化。
毫无疑问,有了人才,行业才能发展;有了工业,我们就能吸引人才,为人才的留下打下基础。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越发达,以人才为集中代表的人力资源的作用就越大。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
事实上,近年来,新一线城市的竞争十分激烈,从经济增长到产业发展,从落地项目到居住环境,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今年以来,“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焦点。应该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时代,“人贵”问题日益突出。
在吕本富看来,竞争项目和人才是不可避免的。“过去几年,这些城市在创新和创业方面做得很好。创新型和创业型企业目前正进入爆发阶段,这是一个需要大量人才的时期。”他告诉国家商报,这些企业的资金和土地问题不需要地方政府担心。“有风投,占地面积不大,但没有人能开发。”他认为大学生的素质和动力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另一方面,他认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只是吸引人才的第一步。“人才流失是竞争的第二步。”
在吕本富看来,留住人才既关系到企业本身,也关系到城市的氛围。“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没有北京户口也要留下来?软气氛需要考虑。”
对于中国激烈的人才竞争,一位在丹麦从事药物研究的医生坦言,“高端人才仍然会更加注重就业机会和职业前景。如果这和一线城市一样,当然,他们会选择像成都一样更宜居。一个生活压力较小的城市。”
标题:百万毕业生北上广情结松动 新一线城市上演人才争夺战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