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陈
“不是现在就是永远”。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澳门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梁伟特在谈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也用了同样的话。
6月20日,来自政界和商界的100多位嘉宾齐聚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共商如何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的海湾地区。
在今年“两会”期间,腾讯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建设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议案》。在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成为舆论热点。
马在6月20日的论坛讲话中指出,创新驱动型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集聚“软件+硬件+服务”三大要素。广东、香港和澳门有这三个优势:香港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和丰富的高端人才储备。发展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现代服务业;深圳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完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发达,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澳门积极寻求适度多元化发展,在中医药领域以及与葡语国家的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大江是三地联动的典型案例:最初只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个项目,后来在深圳建了一个基地,在珠三角制造业的支持下,大江无人机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
“大江”创始人王涛的导师、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认同论坛上一位嘉宾的笑话:如果不在深圳登陆,无人机项目将留在香港,充其量只能成为一家玩具公司,与今天的“大江”相去甚远。
经济学家樊纲从历史原因和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意义:东京湾区和三藩市湾区分别在消费电子和个人电脑互联网时代引领全球科技。目前,世界级的海湾地区已经进入科技创新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可以随着海湾地区的发展促进“双重转型”。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城市转型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以发展为主题,创新驱动与城市转型形成“双重变异”:全球金融中心向科技创新转型;从单一城市到城市群的转变。
在新的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成为中国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起点,也将成为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示范区。
樊纲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支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外部市场,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二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产生的内部需求/0/房。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华南创新和增长的一剂良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高级教授有一句话叫“包”,他说:“需要一个从概念到实施的不断努力和缓慢探索的过程。
“科技湾区”是许多与会嘉宾的共识。他们特别指出,未来的海湾地区应该是“创新2.0版”,成为“中国引领创新的旗帜”,这必须与之前的1.0版——机会主义商业模式模仿完全不同。
“没有大学,就没有硅谷。”客人们认为创新中心必须有世界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从事基础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有1.2亿人口,不到80所大学。因此,珠三角今后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当然,教育和人才远远不够,必要的条件是人员、物流、信息和资本畅通无阻。
为保证上述“四流”在湾区的自由流动,马从企业家的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国家要重视科技发展,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政府培育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粤港澳政府建立了正常的协调机制,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标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刻不容缓”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7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