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2字,读完约5分钟
博罗湖湿地。
吴培成照片
春天过后,群众争相种植沙棘。
本报记者朱大伟摄
湿地生态恢复后,这里繁殖的候鸟数量增加了。
吴培成照片
4月25日,第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松花江流入,经过一个冬天的冰封的博罗湖,终于迎来了春天的河水。
"湿地的美丽来自水."吉林省博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深有感触地说:“由于开展了河湖连通工程,今年博罗湖的水域面积有望恢复到86平方公里。”
博罗湖的神奇之处在于有水就有鱼。你可以对着芦苇大喊大叫,唤醒成千上万的鸭子和鹅
“波罗湖的神奇之处在于,有水就有鱼,不需要撒鱼苗。”在这里工作了22年的于立斌说。
博罗湖位于农安县,面积近250平方公里,包括两个天然湖泊——博罗湖和敖包吐泡湖,被誉为长春的“天然肺叶”。俯瞰博罗湖,呈梯形,像一个筛选谷物的簸箕,被当地人称为“簸箕球”。
有了水,保护区里有大量的芦苇和沼泽,这为鸟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栖息地。“几年前,在视察期间没有观察到稀有鸟类。去年秋天,有100多只白鹳在东方,成千上万的野鸭和鹅。”于力斌说道。
据统计,博罗湖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194种,野生动物198种。其中,有四种鸟类受到国家一级保护,如东方白鹳、丹顶鹤、大鸨和白鹤。
这是大量候鸟从南方飞到这里筑巢的季节。”太阳刚出来,在芦苇边上喊道。成千上万的鸭子和鹅开始,是黑色的。”于利斌指着芦苇深处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野鸡和狐狸多了。我早起巡逻。在草地上,我看见一只大狐狸带着三五只小狐狸散步。”
过度的农业发展使这里变得如此干燥,以至于没有芦苇
“从前,博罗湖没有水,芦苇也没有了。看到地上有几只雀儿真好。”于利斌说,从1998年到2001年,连续干旱少雨,博罗湖几次干涸。当时,地面裂开了,风吹得黄土满天。
“湿地没有水就死了。博罗湖湿地的水源依赖天空,从地面引出。博罗湖湿地的干旱与其说是自然灾害,不如说是人为灾害。”李回忆说。
当时,博罗湖湿地被六个乡镇包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周围的村庄过度放牧和开垦土地,它们一直在侵蚀湿地,那里到处都是庄稼,比如大玉米和向日葵。农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湿地的承载能力,加速了湿地的干涸。尽管20世纪70年代在农安县修建了近80公里的引水渠,将松花江的水引向湿地,但由于资金等原因,运河在竣工前就被废弃了。
2001年,严重干旱的博罗湖湿地发生大规模蝗灾,周边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000公顷。
得益于吉林省的江湖连接工程,博罗湖可以迎来83公里外的松花江的一湖春水。通过实施疏浚和扩建工程,将原来的松松老运河改造成新运河,将原来在农安县封闭的松花江和博罗湖流域重新连接起来。
此外,农安县的江湖互联工程将连接五个湖泊和三个水库,包括博罗湖、敖包图和元宝洼。
在李看来,江湖连接工程转移了松花江流域丰富的过境水资源,改善了博罗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为沿松花江引水渠道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水源保障。
"河流和湖泊相连,湿地生机勃勃。"李说,长春市和农安县已经建立了引水资金的长期投资机制。如今,春天的博罗湖、夏天的湖雾、秋天的芦苇,到处都是野花,再现了过去的水、草、芦苇的自然景观。
“过去,有些雀可能会犯错,但现在它们不敢违法。”
2004年,博罗湖湿地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被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博罗湖湿地生态系统和鹤、鹳等鸟类。"保护区受到重视,保护的力度也在加大."于立斌表示,今年将在保护区成立森林警察大队,这将使执法和调查更加方便和有力。
目前,它是候鸟的筑巢期。于力斌和他的同事巡逻更加小心,从不离开湿地。白天追逐和阻挡非法放牧和狩猎的人,晚上巡逻和偷鱼的人。“过去,鸟夹子和粘网是成堆收集的,但现在找不到了,也没有鸟受伤,但仍然有放牧。”于力斌说道。
“过去,如果你能管理好这些鸟,现在你就不敢违法了。”张占武住在靠近自然保护区的长江村。像许多村民一样,张占武已经熟悉了自然保护区的巡警。于立斌和他的同事经常挨家挨户地在周围的村子里散发关于保护鸟类和爱护鸟类的传单,村民们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去年7月,农安县启动了博罗湖保护区综合整治任务,整合住房建设、环保、法院等相关部门,共同解决保护区内的湿地破坏、非法放牧、毁林开荒等问题。现在,农安县已经关闭了博罗湖周围的两家污染企业,清理了保护区内的所有非法建筑,并修建了12.5公里的生态保护护栏,以防止非法放牧。
据报道,今年5月,保护区将完成罗湖周边200米宽、105公里长绿化带的补植工作。湖泊周围的绿化带,主要是沙棘和柽柳,形成了一个人工植物群落,保护了湿地,成为另一个景观带李对说道。
《人民日报》(2017年4月26日,第16版)
标题:春江水暖波罗湖(美丽中国?春天来了)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6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