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53字,读完约10分钟

[编者按]目前,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支撑其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面临着前堵后追的竞争态势。如何突破?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和主要引擎。只有把握全球制造业的变化趋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应对各种挑战,提高质量和效率,完善制度机制,才能化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建设制造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全球制造业的竞争特征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世界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制造业再次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关注,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全球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经下降,国家集中度更高。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正在下降并趋于稳定。一些制造业大国,如美国和欧盟,制造业比重大幅下降,并正在缓慢回升。亚洲国家的制造业比重很高。根据国民收入水平分类,制造业在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高收入国家,最低的是低收入国家。总体而言,制造业集中度较高,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印度约占全球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的60%。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第二,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从成本优势转向效率优势。在过去的10年里,世界主要国家的制造成本优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多数国家的制造成本都在上升。一些国家依靠提高效率来抵制成本增加,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一些原本拥有成本竞争优势(Aiji、净值、信息)的国家增加了制造成本,降低了效率。其次,一些制造成本高的发达国家通过鼓励创新和市场竞争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相对成本,如美国。第三,综合成本影响制造业的竞争力。例如,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由于其劳动生产率较低,其他成本如能源、土地和物流成本也高于美国。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第三,创新已成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要素成本的上升,各国通过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提高生产率。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发展,全球制造业进入了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周期。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指数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竞争指数排名世界第一,但美国正在与中国争夺制造业第一的位置。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布局正在调整。一方面,制造成本高的发达国家正在向高价值制造业转型,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一些传统制造大国投资先进制造技术,以恢复竞争力;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崛起。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第四,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制造业国际竞争加剧。许多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和增加对制造业的支持。一些依赖北美本土市场的制造业开始回归美国。目前,世界上有两个强大的制造业区域集群,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第五,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才。根据德勤对全球主要制造企业高管的调查结果,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排序如下:人才、成本竞争力、生产率、供应商网络、基础设施、财税政策、法律制度、市场规模、医疗和政府投资,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爱情基础、净值、信息)。支撑发展的必要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美国和欧洲提出了再工业化和增加贸易保护;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积极进行产业和资本转移。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劣势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有很多优势:一是门类齐全,支撑基础好,制造能力强;第二,拥有巨大的市场可以提高创新的规模效率;第三,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资本积累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更多,成本相对较低。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许多挑战: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生产率不高,综合成本高,附加值低;制造产品质量低下,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力量差距较大;基础产业相对薄弱,核心关键技术高度依赖外部世界;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开始外移,空的工业和技术心脏应该警惕。根据中国工程院制造业实力评价指标,中国在规模发展指标上领先,在质量和效率指标上落后,在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上居中。当前和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和效率,完善制度和机制,加快环境优化。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第二,需要改善与制造业相关的公共政策。一般来说,制造业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政策,如教育、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第二,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如鼓励使用先进技术、技术转让和科学研究;三是构建创新网络,突破传统界限,加强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开展跨学科、跨区域合作;四是培育要素市场,促进各种驱动因素的平衡,如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第五,合理分配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劳动力,加强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第六,加强法治建设,如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标准体系和检查,促进公平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的一些公共政策并不完善。未来,我国制造业公共政策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改善制度环境,降低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公共政策的国际竞争力。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两轮驱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新形势下,如果中国没有进步,它就会倒退。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必须把握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采取积极对策,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首先,创新是第一推动力,核心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创新侧重于解决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针对低生产效率,进行效率驱动创新,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生产率。二是针对有效供给不足,面向消费者创新,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第三,为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利用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积极培育新产业(爱基、净值、信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根据关键技术约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尖端技术创新,实现某些领域的领先发展,并改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同时,要坚持开放创新,引进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创新动力就是人才动力。优化人才结构,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适应性;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吸引全球高素质人才;实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多层次人才政策;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组织和应用创新要素中的作用,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第二,培育制度优势,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首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爱基础、净值、信息),即让企业在市场中从创新中受益。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者利益;加快完善标准体系,严格统一执法标准和政府采购政策,开辟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市场的渠道;降低企业税收和综合成本,提高创新型企业的盈利能力。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有效克服政府过度干预和监管服务不足的问题。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取生产要素的机会;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创新激励机制,为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形成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投资者投资长期技术创新,发挥市场机制在技术创新中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对商业模式创新和新模式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并允许我们先尝试。第三,加强制造业要素市场培育,适应创新链各环节需求,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项目投资,开辟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渠道,突破创新链瓶颈。第四,以弥补不足、降低成本为重点,推进体制改革。结构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制造业是结构改革的主战场。根据我国制造业的特点,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三对一、一减一补”。从目前制造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供应方结构改革的重点是“降低成本”和“弥补不足”。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具体来说,制造业“去杠杆化”的重点是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和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的基础上,提高制造业的资本利用效率。“去产能”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加有效供给。目前,制造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因此,有必要消除低端过剩产能,使中国制造业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转移,制造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转移。“缺点”是制造业供应方结构改革的重点。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必须努力弥补核心关键技术、基础产业、质量和品牌、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为起点,大力推进“2025中国制造”十年行动计划,实现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三个转变。“降低成本”的重点是降低制造业的综合成本。目前,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一是降低税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各项税收负担;二是打破行政垄断,引入竞争,在一些垄断领域加强监管,降低电价、油气价格和道路收费;三是规范市场秩序,构建信用体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第四,提升价值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相对成本。(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NPC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与发展研究部部长卢伟)

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编辑:邓暠)

标题:吕薇: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