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17字,读完约10分钟

推开中国艺术博物馆沉重的木门,夏季的炎热被切断了。在7号馆,一个名为“王富春《火车上的中国人》40年摄影展”的展览正在展出。展厅里的观众都在编织,被星星和月亮包围的是王富春。

他相貌平平,和蔼可亲,说话带有东北口音。我不时拿起相机,帮助观众拍摄剪影。王富春有东北人的健谈和热心肠。他熟悉照片的故事,并对每张照片都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1963年,王富春考入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从此与列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前铁路工人,他微笑着说,凭着他的免费旅行许可证,他已经跟随火车到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乘客。当他在1977年35岁的时候拿起他的第一部相机时,火车自然成了相机里最重要的话题。

此刻,在王富春的身后,陈列着他从1977年到2018年连续拍摄的火车照片。一张接一张的照片被串成40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铁路的辉煌变化。正如王富春所说:“我的照片最大的价值是为国家提供时代的历史资料。”

“你怎么敢想象今天过去的速度?”

1983年,资深媒体人高燕第一次跟随父亲上了从北京到杭州的火车。那时,全家人只有在节俭的时候才攒钱买两张硬座票。从北京前一天晚上7点多上车开始,到第二天晚上9点多杭州到达结束,这段漫长的旅程持续了26个小时。虽然他在旅途中第一次看到黄河和长江,感到新奇和快乐,但他感到更加痛苦。晚上,车厢闷热,狭窄的座位挤满了人,许多乘客只能站着休息。在嘈杂的环境中,瞌睡者只能打个盹,就像逃窜一样。这和王富春拍摄的场景一模一样。(参见图1)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面对展览中的黑白照片,高燕深有感触。他告诉作者,他今年又去了杭州。35年后,他只花了4个半小时就搭上了高铁,走上了同一条路。同样观看了展览的陈先生也有类似的感受。他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从Xi安坐火车到北京的经历,感叹道:“你怎么敢想象过去今天的速度!”

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中国的铁路一直在加速发展。蒸汽机车在20世纪90年代被内燃机车取代,然后被电力机车和汽车取代。自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已经完成了六次大规模提速,客运列车速度从2000年的每小时60.3公里提高到2007年的每小时200公里。随后,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中国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加速起飞的不仅仅是速度,还有中国铁路的设施和服务。在王富春的摄影展中,一件作品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共鸣:1990年,在从石家庄到哈尔滨的旅途中,就在绿皮列车安全停靠在站台上的时候,列车上的乘客冲到窗前,将水杯尽可能伸出窗外,伸向售票员。(见图2)观众告诉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对饮用水的需求太大,火车上的热水器经常被切断。因此,当火车停下来时,站台上会有列车员为乘客提供热水。今天的火车不仅在每节车厢的两端都有开水出口,而且明亮干净的餐车也提供各种饮料给乘客选择。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1995年,王富春捕捉到这样一个场景:在车厢里,一个售票员拿着一个写着“像一辆马车一样放”的油漆板。(见图3)在他身后,车厢上方的电视机正在播放电影。根据王富春对作者的解释,视频车是上世纪90年代的独特产品。支付10元后,乘客可以坐下来看电视电影。视频车厢丰富了乘客旅途中的娱乐生活,但很快随着火车电视的普及,电视被安装在火车的每一节车厢里,视频车厢也在昙花一现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相呼应的是王富春2010年在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拍摄的照片:四个男人面对面地坐在每个人面前的小桌子上,拿着笔记本电脑。(见图⑦)2012年宜昌至汉口的高速铁路上也出现了类似的场景。七个孩子坐在一起,每人手里拿着一块平板电脑在玩游戏。(见图⑧)有些人还把婚礼放在子弹头列车上。(见图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在骑乘时的娱乐活动选择更加多样和丰富。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让乘客拥有更多尊严。”

1991年的一天,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匆匆登上了从上海开往重庆的火车。卧铺价格高得令人望而却步,硬座已经以1 空的价格售出,站票成了唯一的选择。长途旅行使得简单的站立姿势很难支撑,但是四口之家只能躺在车厢交界处的地板上。狭窄空拥挤不堪,甚至不足以让四个人平躺。父亲靠在一边为孩子腾出更多的空间,而母亲只能靠在车厢的隔板上。吸烟的游客随处可见,每个人的眼睛都充满了疲惫。(参见图4)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这一场景被王富春定格为一张照片,成为了一幅展示的历史画卷。在离这张照片不远的展厅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张摄于2009年的照片。照片中的乘客舒适地躺在宽敞舒适的软卧车厢里,看着电脑消遣。

北京的牛先生带着他的母亲和他二年级的女儿去看展览,在这组照片前停了很长时间。当与作者谈论中国铁路的发展时,牛先生似乎有点激动。“谈到现在的火车,最深的感受不仅仅是速度越来越快,设备越来越先进,更重要的是,乘客有了更多的尊严。”

王富春不同“睡姿”的记录反映了乘客“尊严”的不同。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票资源的配置仍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只有有了单位的介绍信,你才能买到软座和软卧。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潮流下,只要乘客有意愿,火车有足够的车票,购买软座的限制就被解除了。然而,在新的千年之后,国家铁路运输能力增加了,卧铺供应更加安全。走廊里的“地板砖”画面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时代印记的历史记忆,不再是什么难事。如今,即使是普通乘客也可以在长途旅行中享受优质和良好的睡眠。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让乘客有更多的尊严,尤其是“特殊群体”感受到尊严。在展览中,作者注意到了另一个温暖的变化,那就是火车上乘客携带的动物的待遇。在上个世纪,许多可爱的宠物出现在王富春的照片中。在21世纪,火车上的小动物很难找到。这是因为1997年铁道部颁布了《铁路客运条例》,明确禁止动物上车。王富春向作者介绍:“现在发生了什么事?导盲犬!”从2015年5月1日起,随着《关于视力障碍乘客携带导盲犬进站的若干规定(试行)》正式生效,视力障碍乘客可以乘坐导盲犬上火车。这是近20年前《铁路旅客运输条例》颁布后,首次允许有特殊需要的旅客携带动物进入车站。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动物不被允许上火车的原因是为了火车车厢的安全和秩序。为导盲犬“破例”的原因是,在充分考虑盲人需求的情况下,行为要便宜。王富春对这一变化很满意,指着照片中拖着盲人乘客的导盲犬,向围观者点头称是:“人性化,这是最好的变化!”(参见图9)

残疾人不是唯一感受到人文关怀的人。孕妇和婴儿的乘坐体验也在不断改善。王富春在20世纪90年代拍摄了许多火车上的婴儿乘客。从放入篮子到放入网袋,携带婴儿的乘客展示了他们的魔力。火车上的母乳喂养甚至更加困难。

今天的火车大多配备了特殊的母婴喂养区,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私人和舒适的房间。高速铁路和高速铁路还在残疾人厕所中配备了可折叠的母婴护理台。王富春把这个变化拍成了镜头:2007年,在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乘务员正在帮助乘客给婴儿换尿布。母婴护理室明亮而干净,婴儿的笑脸天真而温暖。

"我从乘客的眼中看到了希望。"

1994年,一辆硬座火车在哈尔滨站登记。汹涌的人群一个接一个地拥挤着,声音沸腾了。乘客们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排好队冲向狭窄的车门,其他人则从窗户爬进车里。船上的乘客没有忘记拿把手,把下面乘客的行李从窗户拉进了车厢。(参见图5和图6)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相对落后的内陆涌入东南沿海城市。民工的涌入引发了火车交通的激增。王富春拿着相机“逃离”在人群中,他一感觉到拍摄目标,就立即按下快门,从而在展厅中获得这些作品。

人群为相机提供了材料宝库,但他们也隐藏了拍摄的危险。王富春清楚地记得1991年的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从哈尔滨到上海的火车很拥挤,人与人之间没有间隙。拍了这张照片的王富春下车透透气,但却无法从人群中挤出来。当火车再次启动时,他不得不尽力把它拉下来。他差点被飞驰的火车甩出去,到时候被乘务员救了出来。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搭火车不是王富春的专属故事,而是那些在绿色汽车时代离家去工作的人的共同记忆。一位观众告诉作者:“如果你买不起票,先去买火车,然后上车并付钱。”通过王富春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这张票已经成为通向就业机会和光明未来的第一份文件。也许火车即将到达的距离是如此令人向往,以至于搭乘火车这种有点危险的行为成了传奇。

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来自美国的安德鲁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文。虽然他对中国火车的历史了解不多,但这位外国朋友对这次摄影展有自己的体会:“火车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希望。”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轰鸣的火车就像一条连接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穿梭线,交织成一幅梦想的蓝图。

铁路的发展给每个人带来希望,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新的活力。

2001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出版,王富春在书中写道:“在中国境内,铁路里程超过6万公里。然而,面对庞大的人口,铁路沿线人均只有一根烟。”

2017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在十多年里翻了一番。截至2018年初,中国高铁里程已增至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的2/3,覆盖了超过65%的100万人口城市,其中电动车组已运送70多亿乘客。快速发展的铁路网像一棵生命之树一样延伸,将更多的地区带入国民经济的跳动中。

从绿色汽车到红色汽车,从蓝色汽车到白色汽车,从“和谐”到“复兴”,火车和铁路一直在变化,火车上的中国人也在不停地行走。时代在变化,穿越的时间保持不变,它是火车朝着伟大目标所携带的旺盛生命力。看,离别的信号灯又亮了,人民和祖国永远在前进的路上。(袁、、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8月9日,05版)

责任:张洋

标题:王富春摄影展:相机下的中国在列车上的变化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