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17字,读完约14分钟
江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一直在沈阳和黑龙江进行调研。现在他最关心的是东北三省国有企业脱困问题:解决东部三省国有企业脱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国家增加项目投资来解决吗?与前几轮国企改革相比,目前国企改革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普遍缺乏动力?如何妥善处理“僵尸企业”?
周方胜对《经济观察报》说,1998年,东部三省国有大型企业的亏损不低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当时,他是原国家经贸委国有企业脱困办公室副主任,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39.7%。目前,东部三省的一些国有企业已经停产或半停产,一些企业开始拖欠员工工资,一些企业表面上有盈利,但实际上却在亏损。即使是过去很少出现的铁路货运能力也供不应求,并已陷入供过于求的状态。
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调研,结合中央政府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周对解决东部三省国有企业脱困问题有了明确的思路。他认为,国有企业脱困的前提是必须首先承认问题的存在,敢于面对现实,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在这方面,在中央政府最近提出的“五大任务”中,即减少产能、减少库存、减少杠杆和短板补充,至少前三项可以说明存在问题。
周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1998年相似,如外部需求低、内需不足、产能过剩。1998年,当前供给侧改革中提到的“僵尸企业”也大量存在,要求“政策性破产企业”,这些企业都是长期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企业。事实上,“僵尸企业”这个词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它并没有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此外,当时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一些政策措施与目前提出的供应方改革相似。
现在,一些长期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不愿被市场清算。他们总是坚持要求政府和SASAC弥补他们的损失和补贴。他们希望SASAC会处理好一切,尽可能地弥补损失。周说,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要坚决破产,没有价值的要破产清算,有价值的要破产重组。
周还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例如,有必要尽快为改革建立一个“容错机制”。对于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创新和突破,只要不涉及当事人的腐败,就可以免除责任;实施核心员工持股和股权分置改革;通过重组和分流解决员工安置问题。
改革的重大转折
经济观察:1998年,你担任国家经贸委国有企业脱困办公室副主任。从这些“实战”经验来看,中央政府提出的供应方改革与之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之间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
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在东北地区做了一些调研,走访了沈阳、哈尔滨等地。现在我退休了,经营企业比以前方便多了。相反,我可以看到和理解许多真实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调查,我发现东部三省国有企业的困难已经非常严重。
这一次,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方改革,而供给和需求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根据我的理解,有人提出供应方改革不是微调,而是180度调头,从需求方解决经济问题,从供应方转向解决经济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时候失败的?不要。这在1998年是同一个方向,但不如这次明确。我的理解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至少出现了三四次产能过剩,而且每次产能过剩都比上一轮更严重,尤其是从2008年至今。1998年,朱镕基也开始从供应方改革,如纺织锭压制,但使用行政手段压制生产能力。2008年,产能过剩采取措施刺激需求,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想想看,产能已经过剩,市场是由需求方刺激的。市场需求不是很大,但它是由行政手段刺激的,所以给供应商的市场信号被放大了,是错误的。因此,今天的产能过剩比2008年更加严重。根据几个行业的统计,产能过剩约为50%。在我看来,这种供方改革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整个方向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最初方向是有问题的。
经济观察:1998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39.7%。现在看来,整个国有企业的亏损更加严重。最近,我们在山西看到一份文件,说山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截至2015年11月,山西119个县(市、区)中有87个县(市、区)财政收入为负。
周::根据我在东北的调研,东部三省的国有企业流失实际上超过60%,陕西的情况可能更严重。目前还不清楚中国国有企业的损失有多少,因为这方面的公布数字还没有看到。
经济观察:你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周: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国有企业总体上是很困难的,有些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如果我们不承认现实,我们怎么能谈论解决问题呢?
如果我们仍然说形势很好,每个人都认为没有必要改革。1998年朱镕基时期,现实和国有企业都很难承认,中央决定国有企业要在三年内摆脱困境。摆脱困难的前提是承认问题的存在。承认困难,你可以面对它,面对现实,你可以采取措施。
最近,中央政府提议,供应方改革应侧重于五项关键任务,即削减产能、减少库存、降低杠杆、降低成本和减少供应。其中,至少前三项反映了对国有企业问题的认识。有句老话,如果你承认一个问题的存在,这个问题就会被解决一半。
二是深化认识,下定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思路清晰,思路清晰,任务明确。“要努力工作,就必须坚定、大胆、扎实、准确,永不回头”。
建议重组和分流
经济观察:现在有专家担心,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导致gdp下降,这将进一步造成大量失业和下岗工人。1998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这些问题。你对现在一些专家所谓的担忧有什么看法?
周:目前,中央政府的声明是适度刺激经济,适度意味着gdp不能下降太快。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供应方改革,主要是解决供应方问题。1998年,国有企业出现了三座大山——过多的冗员、过高的负债率和企业管理社会。当时如何解决这三座山?首先,下岗工人被分流,以解决冗员问题。
二是债转股,解决高负债率问题。国有企业负债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84年国家出台了“以贷代贷”的政策,这意味着1984年以后新成立的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一分钱也不付,企业诞生时的负债率将是100%。公司法不允许设立这样的企业。没有资本,企业怎么能成立?
1998年,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分别达到150%和200%,财务费用负担十分沉重。当时,朱镕基采取了“拨乱反正”的政策,将“贷款改拨”的政策改为“债转股”,即将这部分债权转为股权,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第三个措施是政策破产,现在被称为市场清算。事实上,当时破产的企业现在是“僵尸企业”。当时,我们被称为长期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的企业。
在就业问题上,我的看法是“改革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马虎。”与1998年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新的动力正在加强,经济不会像悬崖一样倒下。社会就业形势、财政规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同,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强。只要处理得当,虽然有痛苦,但不会很大,基本上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
因此,有些人担心供应方的改革措施会在当年带来一波裁员浪潮。我不这么认为。事实上,在1998年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有些地方探索了另一条道路,叫做“改制分流”。下岗分流和改制分流有什么区别?例如,如果一艘船要沉了,而且人太多,就必须减少一些才能以避免沉。我们做什么呢分流下岗工人的方法是给每个下岗工人一件救生衣,然后自己在海里游泳。游上岸后,他将上岸。这叫做下岗工人分流。
什么是重组和分流?就是把船从船上放下来,让员工在船上划,员工应该做什么,还有什么要做的。那么,从重组中分流出来的员工的生存概率要比下岗员工高得多。只要舢板不翻,员工就有保障。对于员工来说,过去是国有企业吃同一锅米饭。无论如何,国家必须照顾它,但是现在小船国家不关心。舢板和员工已经进入市场。重组和下岗分流有本质区别。
经济观察:对于一些国有企业的干部来说,他们害怕犯错误,但是他们害怕承担责任。你有什么建议?
周:最近,国务院总理明确表示,“对不符合国家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质量安全标准、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将进行关停、转移或剥离重组,对亏损超过3个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将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进行“清理”。,而“僵尸企业”将被清理和处置。到2017年底,经营性亏损企业的亏损将明显减少。而且要加快退出非主业,严格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集中。”这些话显然是针对国有企业的。
既然是改革,我的看法是,应该尽快建立改革的“容错系统”。现在国有企业的干部害怕承担责任,害怕犯错误。因此,有必要鼓励改革中的创新、突破和试错。如果没有错误,就没有权利。屠呦呦失败了300多次才成功。
改革和探索中的错误就像科学研究中的失败,这是事实。有必要明确指出,只要改革的试错过程中没有腐败,每个人都将免除责任。否则,谁愿意冒险为试验和错误负责?这应该成为共识。
探索股权分置改革
经济观察: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僵尸企业”的处置。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周:“僵尸企业”是一个大概念。现在官方对“僵尸企业”的定义非常明确,即一个遭受多年亏损、资不抵债、技术产品落后的企业。在我看来,不仅生产能力落后,技术落后,产品落后,而且这个企业的产品、技术和市场都不差,但是管理不到位,导致了严重的亏损和破产。现在的关键是改革措施应该是正确的。
现在据说“僵尸企业”的市场应该被清理。过去,由于市场机制功能不足,政府干预过度,市场无法及时清理。例如,对于一些低效率的“僵尸企业”,为了维持稳定,政府不采取市场化的清算,而是千方百计输血,弥补损失,给予贷款和补贴,挽救它,让它呼吸,不断输血,这相当于占用了大量不应占用的国家资源。
这叫偷钟,因为这样的企业已经是“僵尸”。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如何处理“僵尸企业”方面,《人民日报》最近发表了一份文件,提出要处理“僵尸企业”,“尽可能多地进行并购,减少破产清算,尽可能对破产企业实施安乐死。”还有人提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第一天就过不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果就耽误了窗口期,负担就落在后面了。
经济观察:对于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你认为应该彻底破产吗?
周:中国在2007年6月实施了新破产法。这部破产法的最大特点是从美国联邦破产法中引入了重组的概念,这是一种国际惯例。也就是说,进入破产程序后有两种方式,要么清算要么重组。如果没有价值,它将被清算,如果有价值,它可以被重组。
让我给你举个例子。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期间,花旗银行和通用汽车都经历了破产。你不认为他们现在正全力以赴吗?也就是说,破产重组并不可怕。只要你的企业拥有产品、资产和价值,它就可以通过重组获得重生。
破产重组后的企业与原来的企业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要改变股东,原来的股东需要改变,因为你资不抵债,这意味着股东的权益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换一个新的人来接管要约,这叫做市场化和资源重组。股东变了,债权人变了,一切都变了。这难道不是资源的重新分配吗?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僵尸企业”,最好的方向是破产、清算或重组。
在如何解决“僵尸企业”的统一认识上,我认为目前还不到位,我们还没有想出真正的市场化解决方案,或者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最近,我们制作了一部关于上市公司“CNNC钛白”破产重组的纪录片,讲述了凤凰涅槃重生的过程,很能说明问题。
2000年前国有企业改革大事记
改革开放前30年
国有企业实行高度集中
以推进工业化进程;
1978年7月-9月
国务院召开了以加快四个现代化为重点的务虚会,会上提出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表示,逐步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从政府行政部门回归企业,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初期最现实的选择;
1978年10月
包括重庆钢铁公司和无缝钢管厂在内的四川省六家国有企业率先成为改革试点;
1979年1月31日
四川省试点企业从6家扩大到100家,还选择了40家国有商业企业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
1980年9月
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国家经委提交的《关于扩大企业自治试点工作的报告和今后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积极实行企业独立核算,国家征税,自负盈亏”;
在1982年,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国务院决定加快国有企业“利改税”的步伐;
在1986年,
承包经营责任制已成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
1992年,
国家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先后发布了《股份公司规范意见》等14个指导股份制试点健康发展的配套文件;
1995年9月28日
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
1997年底
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1999年
国家经贸委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关于设立国家经贸委企业救济工作办公室的通知》(国家经贸委发〔1999〕209号),决定设立企业救济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救济工作办公室);
2000年
国家经贸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国有经济或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根本改善。截至2000年底,13365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9731家,利润总额2761亿元。
标题:98企改亲历者:供给侧改革如何减少阵痛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