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4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8月23日电(记者马)最近,不少人针对房地产市场提出了“有同等的购买权和租赁权”的想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集中在上学和定居问题上。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601328)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这一长期机制的目的是填补住房市场供给体系中的空缺口,误读或夸大这一机制是不恰当的。从本质上讲,不可能实现100%的租购平等。

专家:"租购同权"不宜夸大可入学≠可读名校

目前,“租售并举”的改革正处于快速推进阶段。7月中下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人口净流入大中城市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通知》,并选择12个城市作为首批试点。其中,广州、郑州、杭州在试点范围内,上海、无锡、扬州、济南在试点范围外,反响积极。最近,北京也出台了一项政策。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本市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

专家:"租购同权"不宜夸大可入学≠可读名校

夏丹指出,在租房问题上,“录取”并不意味着“可读名校”。严格地说,一个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有机会进入学校”。首先,租房者在加入“队列”之前需要满足某些条件。第二,他们是否有户籍,是否购买了自己的房产,仍然是优先录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因此,符合排队条件的租户只能在学区学生不足的情况下“挑毛病”或服从调整。“平等权利”更多的是改善义务教育阶段租房者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状况,基本上不可能只靠租房进入名校。事实上,许多城市都实施了类似的政策,让房客的孩子就近上学。

专家:"租购同权"不宜夸大可入学≠可读名校

在人口流入压力较大的大中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普遍匮乏,“僧多粥少”已成常态,周边学区仍是竞争的焦点。不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学区住房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短期内由教育配额支持的学区住房价格也难以撼动。想象一下,即使学区的租金可以取代购买,它仍然会导致租金飙升,住房难找,甚至更激烈的竞争。

关于租房定居问题,夏丹认为,首先,户籍在哪里,如果落在租房里,就可能导致租房者不愿意在租赁期满后搬出户籍的纠纷,从而影响个人住房供应的积极性。更规范、更可行的办法是在社区或街道设立集体户籍进行统一管理,这需要更多的操作规则。

其次,租房是加强人才流动的一种尝试,但这并不足以打破户籍对跨地区人才交流的长期限制。问题的关键在于户籍制度本身,必须推进一系列配套改革,才能真正解除人的凝固。目前,户口仍然是获取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稀缺公共资源的通行证,自然成为城市争夺人才的橄榄枝。短期内放弃租房的城市可能会有相对宽松的定居政策,而人口流入压力大的城市即使租房也会设定更高的门槛或严格的限制。

标题:专家:"租购同权"不宜夸大可入学≠可读名校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