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74字,读完约7分钟
徐红邵亭
2016年12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的形成。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改变了传统的点对点票据交易模式,有利于提高票据交易的效率,增强票据市场的活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票据市场得到了多元化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应加强风险管理,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
当前票据市场的新特点
(1)票据交易主体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票据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公司。近年来,大量的非银行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信托公司等。作为场外参与者介入票据市场,但他们不受监管。《票据交易管理办法》规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合法人为参与者和非法人为参与者。其中,合法参与者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农村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以及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他金融机构;非法人为参与者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养老基金等。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大量非银行机构法人和非法人产品作为系统参与者正式加入票据交易平台,票据交易主体呈现多元化。
(二)实现全面的电子票据交易。根据接入方式和主要业务功能,票务交易系统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票据交换系统一期实现了纸质商业票据(以下简称纸质票据)的交易功能,即通过纸质票据信息登记、所有权登记、所有权托管和资金结算的电子化处理,实现“纸质票据电子化”。票据交换系统的第二阶段实现了纸质票据和电子商业票据(以下简称电子票据)的交易功能。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所有票据都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票据交易完全电子化。
(3)票据市场更加开放和透明。长期以来,票据市场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顶层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票据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透明度差和交易效率低。交易所作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交易平台,可以提供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等一站式服务。票据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直接通过票据市场的交易平台进行报价、查询和交易匹配,完成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有效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大大提高票据市场的透明度。
票据风险管理的新形势
(一)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纸质票据在银行间频繁流通,要经过人工传输、验票和保管等许多环节。,这容易造成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从短期来看,“电子纸质机票”可以解决纸质机票交易在时间和空方面的局限性,降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电子客票可以大大降低操作风险,如书写错误、重复背书、模糊或不规则盖章等。电子客票以数据信息的形式产生,并存储在电子客票系统中。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可以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并能有效遏制因伪造、变造票据和一票多售而引发的道德风险。
(2)市场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困难。票据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即市场利率频繁波动导致的收益不确定性。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企业信贷需求不足,信贷规模对票据利率的影响减弱,资本供给逐渐成为影响票据利率的主导因素。受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金融脱媒加速的影响,票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票据业务的资本成本不断增加。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融合发展,不同市场之间的传导效应逐渐增强。任何市场主体或产品创新都可能对票据利率的走势产生影响,票据利率的波动将更加频繁和剧烈,这将进一步增加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
(3)信贷风险仍需警惕。首先,从行业结构来看,票据承兑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容易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是信贷风险频发的领域;从企业结构来看,银行承兑汇票总额的三分之二是由中小企业发行的,其抗风险能力差的自然特征会增加违约风险的可能性,进而导致信用风险的聚集。其次,作为交易所的正式参与者,非银行机构的票据产品创新和业务合规控制发展不平衡。非银行机构管理状况和风险偏好参差不齐,票据业务风险防控经验不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潜在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四)信息技术风险越来越明显。证券交易所成立后,集中电子交易模式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并没有完全防止风险的发生。“电子纸票”和电子客票业务的推广,对系统开发的严密性和系统运行维护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文件丢失、系统瘫痪、网络攻击等信息技术风险越来越明显。随着电子客票的快速广泛流通,信息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加严重,影响也会更加广泛。
关于加强票据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风险管理控制框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为证券交易所的正式参与者,非银行法人应增强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一方面,非银行机构应树立合规管理的发展理念,在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发展合规,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另一方面,非银行机构应构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控制框架,完善票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票据业务操作流程,完善票据业务风险管理。
(2)高度重视票据风险管理,构建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票据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应高度重视票据风险管理,构建从票据风险评估和预警到风险监控、分析和评估的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前瞻性风险分析和预测。在业务存续期间,定期持续跟踪交易对手的经营状况和重大变化。密切关注票据市场及相关市场的利率走势,加强票据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估计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溢价提供数据支持。
(3)提高信息化大数据市场的风险监控和分析水平。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市场风险监控模型,充分考虑内外影响因素,结合票据管理策略和票据资产结构,综合运用动态计量、先进的数理统计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票据利率的估计和预测水平,加强对票据利率走势的研究和判断,科学防范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票据资产管理,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利率风险,减少利率市场化对票据管理的不利影响。
(4)开展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限额管理。随着票据市场参与者的扩大,对交易对手的熟悉已经成为票据交易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成败。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交易对手类型、经营状况、业务规模等关键风险因素的了解。其次,准确分析和评估因偿付能力变化而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并据此确定信用评级。最后,综合考虑风险投资和业务发展需求,设定某一交易对手的最大净风险敞口,最大限度地预警和防范信用风险。
(5)加强系统安全,提高信息技术风险防控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相关业务和岗位人员的分工和职责,规范业务流程,严格实施权限管理,完善业务流程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二是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提高应急能力,针对软件故障、硬件故障、系统瘫痪、网络攻击、自然灾害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以确保信息系统和业务的持续发展或将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第三,加强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探索和依靠先进技术防范信息技术风险。
标题:加强票据风险管理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