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5字,读完约4分钟
陈海燕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强化了“主角”意识,注重“精准”,着力构建“1+n”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加强金融扶贫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行业。推动扶贫,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扶贫行业,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民的准确对接,注重发挥央行政策工具的作用,创新支农、扶贫、扶小试点
把握政策要领,坚持“三个到位”
首先,政策指导和宣传到位。结合衡阳实际,制定了《衡阳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规划》,市政府发布了《衡阳市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7-2019年)》。与此同时,相关的财政扶贫政策被编成了一本书,印成了10,000本袖珍书,分发给全市322个贫困村。
第二,政策帮助和措施到位。充分利用支持农业、扶贫、支持小额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金“反向流动”到贫困地区,形成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市场管理“三位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进一步增强政策导向作用。上半年,全区共发放扶贫再融资3亿元,支农再融资15.15亿元,再贴现10.89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比年初增加42.32亿元。
第三,政策得到整合,方法到位。贯彻省视会精神,配合政府统筹20项中央和19项省级财政涉农资金,采取“先切后分”的方式进行整合,制定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融资奖励等多种方式和管理制度。目前,全市12个县(市)建立风险补偿基金5100万元,新增扶贫小额信贷2.62亿元,余额5.1亿元。
把握精度要求,努力实施“三大”措施
一是抓好服务站建设,夯实基础。上半年,整合建设了46个金融扶贫服务站、农业退出点和电子商务服务站。启东县通过京东、淘宝和独立电子商务“农民叔叔”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1.5万农民通过电子商务脱贫。
二是抓好示范点建设。全市建立了5个支农示范点、3个小额贷款和示范园区示范点、4个扶贫贷款示范点,推进“示范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点+园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上半年,共发放12笔13亿元的政策性再融资贷款,12个示范点联系了1800多名贫困农民,惠及8000多名贫困人口。
第三,推进产业对接,提供准确帮助。依托“金融扶贫产业项目库”,推进信贷资金与特色产业对接;依托“贫困农户金融扶贫信贷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贫困村对接。全市322个贫困村开展了信用评级,实现了100%参与率和85%信用度的目标。126个贫困村和75家企业开展了工业扶贫项目对接,23377名贫困人口通过入股、分红和就业等方式脱贫。
深化产业扶贫创造“三个”模式
一种模式是“政府主导扶贫产业——中国人民银行扶贫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配置——银行信贷投向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农业经营主体连接建卡贫困户”的“四方联动”模式。四个扶贫示范点、政府主导型扶贫产业、扶贫主办银行、建立档案的贫困户紧密结合,形成扶贫示范点、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带动的新型扶贫模式。启东县4个扶贫再融资示范点累计信贷资金3445万元,带动贫困农民每年增收3180元。超过1000个家庭和4500人已经摘下了他们的贫困帽子。
模式二:“五项政策”联动机制:“政府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PBOC再融资政策工具——主办银行小额扶贫贷款税收优惠——政府扶贫贷款全额贴息——风险由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对于参与委托援助和股份合作的扶贫到户,政府负责小额贷款的一年贴息,贴息标准为1200元/人。目前,已经发放了2.49亿和6117笔这类贷款。
第三种模式:“政府产业规划-项目引领-中国人民银行再融资示范点-银行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对接-贫困农户扶贫”的“产业扶贫”模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国家特色镇茶山坳镇的扶贫产业集群。园区龙头企业莫砺锋农业获得4000多万元信贷支持后,农业示范园扩大到6000多亩,每年为当地村民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并与62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标题:担当“主角” 着力“精准” 勤于“绣花”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