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32字,读完约6分钟

当地时间12月5日晚,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在热烈的掌声中,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三位代表接受了埃里克的致辞?在索尔海姆手中,他获得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的奖杯。“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中最有影响力的环境奖。

塞罕坝银发林场退休职工陈延贤、林场党委书记兼场长刘海英、80后副场长俞世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来到内罗毕领奖。

在他们的心中,这个沉重的奖杯凝聚了55年来林场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塞罕坝“牢记使命,努力拼搏,发展绿色”的精神。

73岁的第一代林场建筑商陈妍希:

"我们吃的苦和遭受的累都是值得的。"

塞罕坝林场第一批建设者之一的陈延贤说:“55年前,我们369人来到塞罕坝,那里覆盖着黄沙,植被难以生长,平均年龄不到24岁。如今,我的大多数同事都已去世,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人类恢复美丽自然的传奇。”

"塞罕坝林场建设之初的条件极其艰苦."陈延贤说房子不够,所以每个人都住在仓库、马厩、窝棚、干基地和泥屋里。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最难的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达到-40摄氏度左右,当呼啸的白色风吹过,对面看不到一个人,让人喘不过气来。康身上只有一层裸露的麦秸,所以睡觉时要戴皮帽子。当你早上醒来时,一层霜会落在你的眉毛、帽子和被子上。我们喝雪、雨和沟渠水,吃黑面、土豆和含有麦芒的泡菜。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许多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和风湿病。

他们为何能站上联合国领奖台

经历过很多苦难的陈延贤,对苦难和疲劳有着非凡的忍耐力。我来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乘公交车到北京,从北京到广州,从广州到内罗毕,行程约12000公里,历时30多个小时。记者问陈妍希她是否累了。她笑着说:“没什么。”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陈妍希一直谈到中午。曾晶是来陪她休假的女儿,她担心母亲负担不起。她坚持要她停下来吃饭休息,但她说:“我可以坚持。”

他们为何能站上联合国领奖台

“我妈妈太坚强了,这不正是他们这一代人所做的吗?”曾晶告诉记者。

"如果你不得不再次选择,你还会选择塞罕坝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延贤的回答是:“我对选择塞罕坝没有遗憾。我们已经把荒山和沙地变成了数百万英亩美丽的森林,我们开始时遭受的所有苦难都是值得的。我可以在有生之年来到这里,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这是值得的!”“我们相信,如果我们种下绿色,我们就能收获美丽;如果我们种下希望,我们就能收获未来!”陈延贤在获奖感言中说。

他们为何能站上联合国领奖台

52岁的第二代林场建设商刘海英: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这是普通人的幸福生活(603883,诊断股)"

在刘海英看来,没有老一辈人的辛勤劳动和精神传承,就不会有今天的塞罕坝,也不会有今天的如此巨大的荣誉。

1984年,19岁的河北林业大学毕业生刘海英来到塞罕坝,成为一名基层林场的技术员。“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既荒凉又寒冷,这和我的家乡很不一样。”刘海英,河北秦皇岛人,起初觉得很难适应。住在棚子里,喝着雪,吃着泡菜,吃着冷饭菜,在艰难的环境中,榜样的力量和“老坝”的帮助使他坚持不懈,逐渐成长为第十二任党委书记和林场场长。

他们为何能站上联合国领奖台

刘海英说:“过去,我们把木材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木材生产曾经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我们大幅度减少了木材采伐量,木材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收入超过50%。我们坚信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是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塞罕坝的百万亩种植园是在技术困难中成长起来的,经受住了反复的考验;塞罕坝的生态恢复换来的是脚踏实地和辛勤劳动。”刘海英说:“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林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创业的精神,争取更大的发展。”

人们在奈洛比获得了联合国最高环境奖,但刘海英永远记得塞罕坝林场。他说:“虽然冬季不再植树造林,但护林、抚育和防火的任务仍然很重。回到塞罕坝,我们的三位获奖代表要向全体干部职工讲一讲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讨论如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发展,保护好这片森林。管理良好。”

37岁的第三代林场建设员俞世涛说:

“有必要将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80%提高到86%的饱和值。”

于世涛穿着黑色西装,身材瘦削,很有能力。很难想象今年3月,他是一个“小胖子”,身高1.7米,体重近200磅。

超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于是陶下定决心要减肥。他每天步行约20公里,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他每天都稳稳地占据着速度排名的封面。三个月内,他瘦了50磅。“我们当时看到它很惊讶。小胖子真有毅力。”陈延先说道。

2005年,25岁的于世涛来到塞罕坝,在这个偏远而又困难的林场当技术员,成为“林的三代”。

傅丽华的女友曾反对余石涛在大坝上的工作,她于2006年来到塞罕坝。这片广袤的森林和塞罕坝人民深深打动了她。“我意识到,在林场工作,虽然远离繁华的城市,生活仍然可以在这里发光。”2011年,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傅丽华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来到塞罕坝与于世涛战斗。

今年,表现出色的于世涛从现场经理晋升为副现场经理。俞世涛说,第三代林场建设者应该继续按照一般林场的要求,艰苦奋斗。一方面,他们应该科学经营,保护好这片森林。另一方面,在高山、陡坡和极端恶劣的立地条件下,森林覆盖率从80%提高到86%的饱和值。

塞罕坝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接力,创造了高山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里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生动的榜样。今天的塞罕坝每年可以节约用水,净化1.37亿立方米的水,释放54.5万吨氧气。

“美丽的高陵”,一个动人的“中国绿色”,正在惠及北京和天津,并渗透到世界。

(内罗毕,12月7日)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8日09版)

标题:他们为何能站上联合国领奖台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