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17字,读完约7分钟
负担
所谓调查,就是上级领导到基层了解情况,以便更好地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工作。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一些地方,这项工作日益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一大负担。
中部某县的一名司级干部曾透露,当地一个乡镇是全省有名的“调查星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500多批领导干部前来考察。“这意味着这个镇一年有365天的时间,每天至少有一个领导来调查。”
据区委主要领导介绍,区里最多一天就接待了五六个部门领导进行调查。在最夸张的时候,区委和区政府的班子成员都在家里陪着战斗。其中,区长是最忙的,一天陪同三次调查。
很难理解这样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被当作一个大事件来宣传。该区党政机关的微信公众账号曾发出一条信息,“某日有6位部门领导来区里调研”。
当这些官员前来调查时,他们必须有当地领导人陪同吗?
理论上,这是不确定的。不过,区政府的主要领导都有自己的打算:尽量陪着他们,否则会是“心脏病”,在申请项目或在区内遇到监督检查时很难开口。
当研究领域有更多的领导者时,“偶遇问题”的事件是正常的。在这五项调查的领导者中,有两项调查的主题几乎相同,都与当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有关。因此,为了避免研究“撞车”,该区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路线。
这种“防撞车”事件也不例外。全省一个地级市只有30多个乡镇,40多个市领导要在基层进行调查。因此,他们不得不“在错误的高峰进行调查”。
欺骗
问题是,如果调查完成了,群众就无话可说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调查都是表面文章,走过场。
基层干部群众把它描述为“掉进井里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还总结为“三多三少”:多到基层调研,少虚心求教;一般调查多,有问题的特别调查少,调查也少;工作突出的地方调查多,情况复杂、问题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调查少。一般来说,它有三个例程:
例行公事,寻求建议和改变指导,就像“钦差大臣”式的调查。什么是“帝国特使”法?我只是不知道情况,所以我开始给指示。
夸张地说,个别地方领导在调查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指示”甚至可能影响当地既定的发展战略。例如,长江沿岸一个地级市的主要领导到他们管辖的一个县进行调查,并在双创上发表了讲话,当地的市委机关报也发表了一篇专题文章。
在这个“指令”下,一个以培养工业技术工人为主要目的的地方基地开始从事“双重创新”。一夜之间,该县出现了几十个孵化器和十几个咖啡机,当地一家银行分行被更名为先锋分行。
常规2,人们无法触及心脏,“蜻蜓点水”式研究。中部某重点扶贫开发县所辖的一个贫困村的党委书记曾经说过:“我们经常接到通知,领导要在凌晨三点看,要注意控制时间……”
更重要的是,会提前通知村民做好准备。当他们到达时,他们通常先举行座谈会,听指定的人读材料,然后粗略地看一下。他们基本上不接触群众,即使他们已经结束了。
该省的省纪委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领导干部在基层调研方面很勤奋,但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往往只看“前庭”,而不看“后院”。
这种“蜻蜓点水”的研究还没有深入现实、矛盾和领域。我们如何解决具体问题?
例行三,我不想在雪地里给你施舍,只想在蛋糕上加糖霜。是的,你没听错。研究还说“太穷,爱富人”。
中央某省纪检部门专门调查了有关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发现该省某县某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后,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地进行调查,令当地政府不知所措,人民极为反感。
相比之下,另一位偏远地区的乡镇领导表示,在过去几年里,市里的主要领导很少一年来一次,而在过去两年里,由于精确的扶贫,各级领导来的更多。但即便如此,这还不到被调查的明星城镇的五分之一。
结果
这种常规研究损害了谁的利益?首当其冲的是大众的利益。
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将直接影响后期的科学决策,更严重的是,还可能影响中央决策安排的落实。
2014年至2015年,中国西部的一个贫困县在两个乡镇的3000多户贫困家庭中推广蛋鸡,但没有对大规模养殖技术、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进行深入调查。由于防疫不到位、养殖成本高、承包企业设定的门槛多,政府投资数百万元的项目彻底失败,一些农民甚至背着鸡去政府上访。
调查研究属于形式主义,这也可能影响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
华中地区一所大学的专家分析说,一些欠发达地区热衷于到发达地区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风格并不扎实,往往只从外表而不是从内部学习,只看局部而忽视整体。形式主义研究带来形式主义研究结果,导致误导决策。
经过对某县的调研,拟建设基金产业园,但只是简化为通过降低税率等优惠政策引进项目,积累投资数字,而不是专注于系统设计、风险防控体系、客户体验等基础工作。因此,园区成立已近五年,并未实现产融结合的初衷,而是在创新的旗帜下抢占土地,要求政策,甚至从事房地产开发。
一位专家说:“起初可能是无意的,但如果这种趋势不及时制止,它将从最初的偶然和被动形式主义转变为主动形式主义。”最终,它带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这些严重问题可能会阻碍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
并非没有先例。不久前,华北某地级市在巡查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央精准扶贫战略在当地县的实施不够准确,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决策失误,项目引进不切实际。
估价
基层研究应该是一个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难题的过程,但在一些地方,它已经成为一个“假深入”的展示领域。
一方面,这种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过多的研究已经成为草根阶层的新负担。
特别是目前,许多地区仍面临脱贫的“大考验”,许多人仍在脱贫。本应用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时间和人力,被一个接一个的“课题组”消耗得太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方面,这说明有些干部的作风还存在着偏差,还存在着敷衍塞责和“懒惰的政治思想”,还没有“严格的修养,严格的用权,严格的自律,实事求是,创业做人”。付诸行动;
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地方相应的监督、管理和整改工作有待加强,在研究效果的识别和评价方面存在不足和疏漏。
如果不制止这种现象,这种“调查”不仅会继续增加基层的负担,而且会使基层干部和群众提出“出洋相”的问题。
在基层研究中,良好的意愿需要得到很好的落实。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少打招呼,多看看没事先“钻”过的地方,多掌握研究活动的主动权。
调查路线可能有“规定路线”,但也应该有“可选行动”,因此建议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进行更多随机调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过场的调查研究,让形式主义影响决策的科学性,给干群关系带来“负面影响”,才能准确、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应有的价值。
资料来源:《半月谈话内部版》第12期
原作者/高
标题:基层干部诉苦:天天有领导来调研!形式主义调研累死人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