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75字,读完约12分钟

一带一路周边的64个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公路、铁路、港口和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业领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合作重点之一

(未来中国农业走出去,政府和企业都要有强烈的风险规避意识。图片/新华社)近日,金融服务提供商毕马威和悉尼大学联合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投资澳大利亚的探索》的研究报告。根据该报告,2016年中国在澳大利亚的农业投资为12亿澳元,是2015年3.75亿澳元投资的三倍。投资主要集中在乳制品、肉类、海产品和葡萄酒行业。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财经》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目前,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岸3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农业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今后将在农林牧渔、农业机械、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目前,中国农业对外投资主要由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组成。中粮集团的粮油、作物技术和生物能源等业务涉及140多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沿岸有54个国家从事农业贸易,并拥有仓储和港口物流设施等战略资源。在地方国有企业方面,黑龙江农垦集团在海外设立了27家各类企业,在海外开发了300多万亩土地。

过去,中国农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上。近年来,逐步扩展到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种子、研发等科技含量高的重点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农业对外投资不容乐观。许多企业受到东道国的土地、环境评估和其他政策以及政治和经济风险的限制。现在,农业对外投资仍处于无知状态。例如,重庆粮食集团于2010年开始在巴西、阿根廷等国购买大豆种植用地,同时准备建设农场、粮食仓储和港口物流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此后,当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限制土地销售的措施。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工厂的环境评估也变得极为严格,使得重粮集团无法获得相关审批和环境评估许可,只能延期。自2014年以来,该项目已基本完成。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为了了解中梁集团在巴西和阿根廷购买土地和种植大豆的最新进展,5月12日,《财经》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中梁集团的两名负责人,但没有得到明确回应。

1995年,中国提出了农业走出去的构想,直到2007年,中央政府通过1号文件正式提出了农业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到2013年,中央高层官员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由于一带一路周边的64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中国的对外农业投资越来越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表示,国有企业占中国海外农业投资的50%以上。根据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分类,中央企业占50%以上。

中粮集团是农业外资的开拓者。近年来,中粮集团海外扩张明显加快,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先后收购了来宝农业公司和尼德拉公司,实现了粮油供应链的全球延伸,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粮集团的国际业务量已经超过国内业务量,总资产在全球同行业中排名第一,成为真正的国际粮商。在南美、黑海等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地区,中粮集团拥有3100万吨的仓储能力、8950万吨的年加工能力和5400万吨的港口中转能力。过去,中粮集团在海外收购大豆时,必须从中间商和供应商那里订购。现在它可以直接从巴西和阿根廷的农民手中购买,并且不受中间商和供应商的控制。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在号称世界粮仓的巴西,中粮集团旗下的桑托斯港t12a和cere-alsul是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农产品的重要物流中转港。通过这两个码头,中粮集团可以向中国、欧洲和中东等主要粮食销售地区出口农产品,年转移农产品能力可达570多万吨。此外,中粮集团目前在巴西有大豆粉碎厂、糖厂和中转站,这将保证中国粮食市场的稳定。

虽然中粮集团在总体规模和经营收入上均位列全球最大的跨国粮商行列,但与国际公认的四大粮商(美国嘉吉、美国adm、法国路易·德雷福斯和美国邦吉)在利润上仍有较大差距。根据2015年《财富》全球500强的排名,在四大粮商中排名最后的美国邦吉公司的营业收入为571亿美元,而中粮集团的营业收入为405亿美元,差距很大。

在海外投资的农业中央企业中,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大力开发海外农业资源。目前,公司在40多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分公司或基地,在非洲、南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拥有土地开发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同时还发展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饲料工业、近海渔业和兽药疫苗工业。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1万多名海外员工。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除农业中央企业外,黑龙江农垦、广东农垦等地方国有农业企业也是海外农业投资的主力军,主要投资于中亚、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以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农垦集团为例,垦区目前在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投资业务,在海外开发土地300多万亩,种植农作物187万亩,设立海外企业27家。据估计,到2020年,黑龙江垦区海外农业用地发展将达到1000万亩。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除了主要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外,近年来,新希望、天津巨龙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也参与了海外农业投资。目前,这些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所反映的问题是,他们希望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叶兴庆表示,在外资农业投资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得到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周边的64个国家农业资源丰富,但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公路、铁路、港口、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因此,农业领域的合作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最佳结合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预计将为中国农业走向全球带来巨大的市场。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投资的快速增长总体上并不乐观。2015年,农业部对各省的农业海外投资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近年来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增长迅速,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许多企业受到投资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变化等特殊因素的影响,造成海外经营业绩的巨大损失,一些投资项目长期处于暂停状态。

重庆粮食集团是2008年由重庆370多家国有粮食企业整合而成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2010年,中粮集团开始在巴西和阿根廷大规模收购土地,准备种植大豆、油菜籽等作物,还准备建设粮食仓储、农产品加工、港口物流等项目。自2014年以来,重庆的海外粮食种植项目基本停滞。主要原因是它未能获得巴西和阿根廷政府的许多批准和环境评估许可。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在中国粮食集团的对外投资中,仅巴西的粮食种植项目投资计划就高达170多亿元。据悉,当时中梁集团投资57.5亿元,以每平方米不到3元的价格收购了巴西300多万亩土地。中梁集团计划用三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个巴西大豆基地建设计划。

时任中粮集团董事长的胡俊烈在2012年表示,中粮集团在巴西购买土地之前,已经花了两年多时间,组织了6个代表团访问巴西,对投资政策、法律法规、土壤气候、当地风俗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然后聘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对巴西大豆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与美国麦肯锡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咨询。在完成这些复杂的初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在巴西投资一个大型大豆基地项目。即便如此,2013年,由于巴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土地销售的法律法规,外国企业在巴西投资建厂的环境评估变得异常严峻,导致中国重粮集团在巴西的大豆基地建设未能获得相关批准文件和环境评估许可。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除了在巴西的大规模粮食投资计划,中国粮食集团还于2012年在阿根廷购买了300万亩土地,准备建设另一个大豆项目基地。由于阿根廷政局不稳和土地政策法规的变化,中粮集团在阿根廷的大豆基地项目未能按计划得到有效推进。

事实上,中粮集团在收购巴西和阿根廷的土地之前,就计划在巴西发展大豆基地。然而,由于跨国谷物商联合游说巴西政府,中粮集团在巴西的大豆基地发展计划最终搁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国祥表示,在中粮集团成功收购尼德拉和来宝集团之前,巴西和阿根廷的整个大豆产业链基本上是由欧美食品巨头控制的。这些国际跨国粮商并不是为了在巴西拓展大豆业务而购买土地或耕种土地,而是以订单农业的方式从巴西农民手中购买大豆,在物流和购销方面大做文章,既避免了海外土地收购带来的纠纷,也避免了种植中的风险,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目前,中粮集团在巴西和阿根廷开发大豆基地时,并没有采取买地种豆的方式,而是采取持股和全面收购跨国企业的方式,以降低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而逐步渗透到大豆生产的各个环节。

与中粮集团未能投资海外种植大豆的情况类似,2007年1月,吉林华福公司与菲律宾政府达成协议,明确吉林华福公司将以租赁耕地的形式投资49亿美元,在菲律宾六个省建立玉米生产基地,总面积153万公顷,租赁期25年。

然而,由于菲律宾政局动荡,这个当时被外界称为中国最大的海外粮食生产基地的农业项目并未真正实施。

据郑风田介绍,近年来,中国农业海外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然而,由于许多企业对国外市场的无知,澳大利亚、菲律宾、老挝等国的租地买地种粮项目受到了一些政治因素的干扰,最终中国企业遭受了严重损失或被迫退出,造成了重大损失。

早在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邱煌光就组织了一个团队调查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情况,发现中国企业以购买土地为主的海外农业发展模式令一些国家或地区感到不安。例如,巴西在2010年推出了一项新法律,禁止外国人、外国公司和外国控制的巴西公司购买250公顷以上的土地或租赁5000公顷以上的土地;阿根廷在2011年立法限制外国人在本国购买土地;2012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做出了禁止中国劳工从事农业工作的决定。这些国家实行的限制土地交易的政策显然对中国企业海外农业投资产生了不利影响。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郑风田说,近年来,关于中国资源掠夺理论和中国威胁论的言论频频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周边的大多数国家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这些资源对中国的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正是中国促进农业对外投资、调整国际农业合作规则、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好机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农业部对农业企业海外投资进行了多轮调查。目前,除中粮集团、中国农业发展总公司等中央企业和黑龙江农垦等地方国有企业外,中国企业海外农业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投资集中在风险较高、利润率较低的农业生产环节。对农业仓储、物流和贸易、农产品加工的投资明显不足,控制国际市场的能力明显薄弱。同时,海外投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反映的最普遍问题是,海外农业投资项目贷款难、国家财政支持不足、相关部门海外农业投资项目审批手续繁琐、拖延时间长。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农业的现状,李国祥分析说,农业种植基本上是一个微利产业,效益恢复周期长。在此期间,一旦受到经济、政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投资将会遇到更大的风险。他建议,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农业时,应选择与中国关系友好、政局稳定的国家。同时,企业的国内资源和经验优势应与外资环境相结合。

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在资本方面,国外投资农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主要依靠企业自筹资金和少量战略投资。政策性银行融资难,只能通过商业银行渠道融资,企业融资成本明显增加。

李国祥说,目前,中国已与一带一路周边大多数国家签署了双边农业合作协议,新一轮海外农业投资浪潮已经到来。财政部门应尽快放宽农业海外投资政策,降低企业国内融资成本,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使我国农业走出去更加顺利。

郑风田认为,有关部门应推动丝绸之路基金、中非合作基金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基金有意识地向农业海外投资倾斜,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农业海外投资。在农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工业资本的走出去和金融服务的走出去,使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稳定。

《财经》采访的许多农业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农业走出去,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有强烈的风险规避意识。政府应通过外交和经贸协定为企业海外农业投资提供政治保护,同时增加财政支持,减少外商投资的审批程序和环节,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提供更大的支持。

另一方面,企业应投资于加工、物流、仓储、码头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种子、研发等科技含量高的重点领域。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应通过与跨国公司的相互参与,尽可能降低海外投资的政治和社会风险。

《财经》记者姜/燕春/编辑

标题:海外农业投资的“风险关”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