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34字,读完约9分钟

李浩在飞行后与战斗机合影。杨军照片

空军队的新作战部队从这里转移到战场上。杨军照片

人物传记

李浩,河南南阳人,1963年5月出生,1981年7月入伍,1984年6月毕业于/飞行大学航空公司空飞行专业,1985年4月入党,是currently/き人,曾获二等功一次和三等功两次。2008年,他被空陆军飞行人员授予荣誉银牌。2014年,他在无人机飞行训练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被空陆军评为“双学”活动先进个人。

追随理想,一路向西

对于一名空陆军飞行员来说,在蓝天飞行是一种极大的幸福。但是对于一只已经飞行了近30年的“老苍蝇”,这种快乐很快就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48岁是空陆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最大飞行寿命。今年,不管你有多有经验或多熟练,为了飞行安全,你必须“停止飞行”。

就在今年,“老费”听说空陆军计划从陆军选拔无人机飞行员,以促进新战斗力的建设。他没有问他要去哪里,他受到了怎样的对待,甚至他什么时候能回来,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新的战斗部队,成为了空陆军的第一名无人驾驶飞机驾驶员。

从那以后,他从繁华的城市搬到了东南沿海,现在扎根于沙漠戈壁。他说:“我一生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成为一名空陆军飞行员。”

这只“老苍蝇”是空·李浩,一名军事实验训练基地的无人驾驶飞行器飞行员。

今年,47岁的李浩许了一个生日蜡烛的愿望,希望时间能过得慢一点。他知道再过一年,他将达到“停飞”期。虽然“停飞”后的出路是稳定的,但他感到内心的失落。

作为空陆军“王牌飞行员”的“老飞行员”,他已经安全飞行了3000多个小时,飞过了六种载人飞机模型。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是通向高薪工作的垫脚石,但李浩不甘心:“我的能力和经验都是部队给的。”如果我不能继续为部队做点什么,我,在这个时候,军队的信息化建设风起云涌,无人机部队组建的消息不胫而走。李浩兴奋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诉妻子他想加入无人机部队。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我终于希望你能安全着陆。既然我们要过踏实稳定的生活,你怎么能离开你的妻子和孩子,离开家呢?”我的爱人在劝说时哭了,但她心里知道,李浩最近对“停课”很不高兴。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改变飞行无人机的难得机会,他可以为军队的战斗力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在得到爱人的支持后,李浩收拾好行李,赶往无人机攻击大队。仅仅一年后,空军队组建了一个无人机部队,李浩二话没说就去改装了。2014年3月,他随整个军队系统转移到其他省份,并在天山脚下扎根。2014年7月,为完善新型无人机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加快军队战略转型,李浩的部队被调往西北某处。

这是李浩近年来的第四次调职。回首往事,李浩已经离家数千公里,行程已超过一万公里。此外,居民设施越来越简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

怕李豪想不出来,李欣这个部队的副司令员,想打个电话做一下李豪的思想工作。然而,电话那头的李浩坚定地说: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组织需要我飞,我就会全心全意地飞。

在广阔的戈壁上,唯一的绿色是骆驼刺的星星。官兵们住在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小平房里,睡在高架床上,晚上没有热水洗澡。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白天在外面放一桶水,让太阳把水加热,然后晚上回来用晒干的水洗澡。他们笑着称之为“沙漠风格的沐浴”。

在那些苦难很有趣的年代,李浩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第一批擅自占地者’。”吃苦是应该的,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48岁时再次起飞

从有人驾驶的飞机到无人驾驶的飞机,它对你的“老飞行”来说应该是方便的吗?李浩的回答出乎了记者的意料:“思维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重塑、能力和素质的飞跃,都伴随着词的差异。我几乎从零开始。”

凭借近30年的载人航天飞行经验,李浩源认为这很容易上手。然而,这些经历只是成为了一个“路障”。李浩需要彻底打破“一人一机”的固有思维模式,从零开始构建“多人一机”的系统思维。无人机是一种系统化的作业,需要多座位、多人的合作,如飞行控制和任务装载。无形的跨栏站在李浩面前,挑战着年近50的“老飞人”的极限。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如果我们想达到“人机一体化”的境界,就必须掌握许多领域的十几门专业知识和工作原理。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磨损了,胶带和密集的笔记到处都是。不管问哪个知识点,他都会知道哪一行在哪一页上。在过去的几年里,李浩骄傲的2.0鹰眼一直戴着200度的老花镜。

在有人驾驶的飞机上,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的所有感官立即判断飞机的飞行姿态。对于无人机飞行员来说,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前显示屏上数百个不断变化的数据来分析和判断。这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都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是整个无人机系统的飞行控制逻辑。“这相当于把每个数字转换成空的一个场景,把地面掩体变成空的一个驾驶舱,这是无人机飞行员必须具备的态势感知能力。”李浩生动地解释了这一点。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为了获得这种情境感知,李浩在每次模拟飞行前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坐在方舱里反复体验。通过查看数据,他比较了飞行姿态,并翻转了原理,将飞行时间与空联系起来,最后通过查看屏幕数据,他学会了有条件地反映空飞机姿态的能力。

链路传输的影响导致无人机飞行姿态的延迟响应。李改变了以往对载人飞机进行实时控制的习惯,反复研究了该按哪个按钮,什么时候用多大的力按。在过去的两年里,李浩不仅不辞辛苦地探索了一条未知领域的改造之路,还为后来的人们铺了一条“捷径”,将无人机的训练送上了快车道。得益于李浩的悉心教导和捐赠,第二批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肖、姜伟在短短三个多月内完成了改装,大大缩短了成长周期。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每次授课,李浩总是鼓励大家:“在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驾驶飞机之间只有一层‘窗口纸’。”然而,只有穿透这一“窗口纸”,以前的载人飞行经验和战术才能有效地应用于无人机作战领域。

无人机改造以来,李浩领导了无人机控制、作战应用等多项重大技术问题,提出了100多条建议反馈给生产厂家,极大地提高了我军无人机的作战效能。

与时间赛跑,做出贡献

夕阳的余辉渐渐沉入无边的土地,一天的飞行结束了。然而,李豪并没有走出地面小屋。他带着老花镜,拿着笔,坐在驾驶座上,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对比着各种飞行数据。

飞行中的“四个转弯”意味着很快着陆。对于已经进入人生“四个转变”的李浩来说,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每一次飞行都做好,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难题。“我不能让时间慢下来,但我可以和时间赛跑。”

在学徒们的印象中,李浩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跑得很快,迫不及待地想在一分钟内破开八片花瓣。每次飞行,他总是第一个进场进行模拟训练,最后一个离开。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无人机作战数据,而他的电脑里也摆满了无人机作战训练的视频数据。他宿舍的灯已经很晚了,有时会在半夜突然亮起来。他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开始的有点晚,如果我们拖延,我们就会失去无人机战场的‘入场券’。”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李浩的弟子最怕李先生的“软杀”,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讲故事,不知疲倦地一遍又一遍地学习和讨论,每个人都觉得他渴望把学到的一切都奉献出来。他总是说,“我不能飞几年。”你应该早一点硬起翅膀,单飞。”

在2012年空陆军“红剑”演习中,李浩作为首席飞行员,成功完成了侦察目标、高空拍照和实际传送图像的任务,随后顺利回国,这标志着我军无人机首次融入作战系统。

2014年,攻击一号无人机参加了第一次军事演习和第一次实弹攻击,李浩自告奋勇。在经历了命运之年后,他加紧准备,每天睡两三个小时。在演习中,他与战友密切合作,控制无人机先击中目标。

2014年7月,“和平使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我国无人机作战部队首次亮相国际舞台。面对来自多个国家的参与和观察的压力,李浩克服了复杂电磁环境的干扰,稳步控制无人机搜索和确认蓝军司令部,成为第一敌人,展示了我军新型无人机的战斗实力。

2015年7月,52岁的李浩主动前往海拔3700多米、昼夜温差超过20摄氏度的高原,全程参与试飞任务,为新型无人机实战能力的形成积累了第一手经验。

2016年5月,李浩分队第一次带着实用装备外出训练,新区、空杂区、多型号、同地点起降、配合集训,对飞行指挥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他和同志们一起加班学习特殊条件下的飞行计划,积极研究和实践无人机系统,应用实战方法,有效探索了无人机作战应用的新模式。

为了提高无人机的作战能力,李浩带领团队对无人机作战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完成了60多个项目,研究创新了4种作战样式和战术,提高了我军无人机的实战水平。

老牛知道日落晚了,所以她不用鞭打她的脚。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李浩在人民/军队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发展上仍然没有停顿。他对蓝天的承诺和他的成就并没有因为年龄而放缓,他的飞行路线仍在继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蒋天骄)

(主编:刘江)

标题: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情系蓝天 矢志强军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