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28字,读完约8分钟

上图为柴蔚一厂生产场地。

左图显示了柴蔚的全球布局。

(数据图片)

近日,柴蔚集团传出好消息:2016年,集团营业收入1341亿元,同比增长25%;利润和税收总额同比增长73%。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集团累计销售收入946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9%;利润总额53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4%;2017年1月,综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利润增长365%,发动机销售增长140%;在1月份发动机生产和销售超过4万台之后,柴蔚在2月份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生产和销售超过5万台,同比增长100%。

潍柴:永不停歇的“中国发动机”

在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柴蔚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柴蔚人总是以建设世界制造大国为己任。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我们将始终肩负起工业兴国和科技强国的使命,勇担重担,努力引领和推动行业走向世界的巅峰。”柴蔚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表示。

改革、转型和重生

走进柴蔚第一工厂,记者看到工人们都很忙,车间一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每月的目标、工作量和当天的进度。原来,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重型卡车市场已经复苏,柴蔚发动机供应短缺。在柴蔚物流园区等待装车的卡车排起了长队,有些客户甚至要在潍坊等上三四天才能装车。为了保证客户订单的及时交付,柴蔚专门开展了“百日大计”的活动,力争到4月底完成18万台的生产和销售,为实现每年50万台的目标打下基础。

潍柴:永不停歇的“中国发动机”

很难想象这个生产和销售如此繁荣的企业在20年前就濒临破产。作为一个成立于1946年的老企业,柴蔚在1998年遇到了困难。谭旭光一上任,就提出了柴蔚历史上划时代的“三章立法”,拉开了柴蔚集团改革的序幕。他带领新班子深入改革人事、劳动和分配三大制度,实施产权改革,打破单一国有资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从2004年开始,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现在已经成为十亿级企业,柴蔚已经牢牢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潍柴:永不停歇的“中国发动机”

“柴蔚能够有今天的成就,这是与今年更彻底的改革分不开的。”柴蔚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勇回忆说,当年,柴蔚的领导干部从700多人减少到240人,职工从14000人减少到8000多人,内部机构也大大精简。由于这一坚定不移的改革,柴蔚可以轻装上阵,重获新生。

对柴蔚来说,改革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

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成功上市,引进的海外股东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了活力;引进当时国内装载机行业最大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使发动机拥有稳定的客户;与国内著名专业投资公司联手参股,为未来资本运营提供智力支持;2005年后,对湖南火炬汽车集团进行战略性重组、吸收和兼并,实现了潍柴动力国内a股的重新上市,开启了从单引擎企业向黄金产业链纵向整合的战略转型...

潍柴:永不停歇的“中国发动机”

柴蔚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构建了汽车、工程机械、电力系统、豪华游艇和金融服务五大业务均衡、健康、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目前,柴蔚集团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71位,在中国机械工业企业中排名第2位,旗下拥有4家上市公司。

科技引领发电活力

2005年3月13日,柴蔚开发的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升大功率柴油机——蓝色发动机(Blue Engine)问世,使中国内燃机制造业进入了世界先进发动机俱乐部。

创新一直是刺激柴蔚进步的动力。作为中国工业设备制造业的领导者,柴蔚也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多年来,柴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创造最具成本竞争力、核心技术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的高价值产品。

2015年3月,柴蔚率先在行业内建立了“智能电力平台”。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以pdm(产品数据管理)为核心的产品研发支持,柴蔚开发了售后服务系统。智能服务产品,如全球呼叫中心系统和汽车网络系统;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其中潍柴电力有限公司名列第一。

2016年,柴蔚稳步推进“蓝色发动机”发动机产品升级,wp12/wp13发动机年销量10.6万台;夏普推出的大功率小排量发动机产品迅速切入轻卡和农机市场,其卓越的品质引领了国内高端小排量柴油机的升级换代,2016年销量接近10万台。面对各种重型卡车企业中自产发动机的比例越来越大,柴蔚也坚持走高端路线。2016年,柴蔚H平台的首个产品发布,为高速重载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设定了高标准。

潍柴:永不停歇的“中国发动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柴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技术领导者,才能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掌握主动权。近10年来,柴蔚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超过150亿元,占年度研发投入的5%以上,促使产品不断突破和升级,技术含量较高的新产品立即赢得市场。

据潍柴动力技术总监、发动机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志坚介绍,2016年,中国首个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柴蔚揭幕。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5.3亿元,科研设备3.7亿元。已通过国家c-nas认证和德国tuv认证,产品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是目前中国同行业中功能最强、能力最强的实验室。

目前,柴蔚在全球拥有2万多名R&D员工,并在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个R&D机构。强大的R&D团队为柴蔚强大的R&D实力奠定了基础,并使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形成了近300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一系列科技成果展示了柴蔚的创新能力,这使得柴蔚成功引领了行业的发展。

“柴蔚应该始终以科技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增加在R&D的投资,汇聚高端人才,整合全球R&D资源供我使用,打造行业顶级R&D能力。”谭旭光说。

建立国际“朋友圈”

2009年1月,法国博杜因公司被柴蔚收购,成为柴蔚国际布局的一部分。段波是一家老牌发动机企业,在柴蔚集团收购之前,已经有20多年没有开发新产品了。然而,在2016年,这样一家公司不仅实现了20多年来的首次盈利,而且新设计的高速船用发动机也首次进入美国市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柴蔚人审时度势,投资整合全球优质产业和技术资源,与博杜因、法拉第、凯奥集团、林德液压、德马特等国际领先企业战略合作实现共同增长。2016年,柴蔚集团所有海外项目均实现盈利。

“这些欧洲企业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尤其是林德液压登陆后,将彻底改变中国高端液压核心技术长期被外国垄断的局面,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扩张。与此同时,这些成长型企业也有利于柴蔚摆脱单一的投资驱动模式。”潍柴动力副总裁童德辉表示。

近年来,柴蔚集团在海外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在欧洲、非洲、俄罗斯、中东和南亚拥有2万多名海外员工。为了使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发展,柴蔚集团提出了“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合作理念。因为,在柴蔚人看来,文化融合不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融合,而是一种适应群体全球化的新文化。

近年来,柴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化国际市场,以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理念,与“一带一路”沿线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合资合作。印度实施绿色土地建设和地方制造业,缅甸、埃塞俄比亚、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促进技术出口和能力合作。柴蔚利用中国的力量建立国际“朋友圈”,共同创造财富。

柴蔚集团首席执行官张权告诉记者,2016年,柴蔚在“一带一路”上的海外项目收入已达600多亿元,占整个集团的40%以上。“这表明柴蔚的国际合作是成功的”。

“在未来的国际发展中,柴蔚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向世界输出中国的价值,讲好中国的故事,传递中国的精神,打造中国制造的黄金品牌。”谭旭光说。

经过70年的风雨,今天的柴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立下了“迈向高端,跨越百年,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继续前进”的誓言。今后,柴蔚将全面加快高端战略步伐,深化战略协调,努力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新突破。

到2020年,营业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净利润将达到10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将达到10%——这是柴蔚人的下一个目标。

(编辑:胡风)

标题:潍柴:永不停歇的“中国发动机”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