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1字,读完约3分钟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新闻已经成为中国文艺界最近几天争论最激烈的话题。

这不是考古发现第一次或第二次被成功应用。例如,敦煌、秦兵马俑、殷墟等。离这里很远,湖南、湖北和贵州的土司遗址是最近的。然而,作为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良渚遗址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这是为什么?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我国先前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属于历史时期,即中国历史的“正史时代”,即已有3500年文字记载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则是大约5000年前中国无文字记载的“传奇时代”的考古遗存。良渚遗址被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确对中国考古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良渚申报世界遗产与文化自信

直到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西方学者基本上不相信文献中的记载,许多中国学者对商代及以前的历史持怀疑态度。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家不仅利用了一系列无数的发现将商业史变成了一部忠实的历史,而且在夏季到来之前的许多新发现也足以使学术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民族文明。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学者李雪芹先生就写了一篇专题文章,呼吁重新评价中国古代文明。在苏、张中培、等一批考古学家的指导下,古代文明早期考古遗址的发掘和成果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一次,良渚宣言直接指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代文明的遗迹。据有关报道,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两次造访良渚,并强调:“良渚遗址是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良渚申报世界遗产与文化自信

该遗址的批准表明该发现和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当一些学者还在争论夏季遗迹在哪里的时候,新发现的考古遗址有良渚、桃寺、石庙、石家河等。直接穿越夏代,给我们展示了五、四千年前的灿烂古文明遗址,它们分布在东西南北。众所周知,考古领域的民族文明标准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当时,中国考古学尚未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总结可能并不全面。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史前晚期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足以使人们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式和新标准,给民族文明下一个新的定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良渚申报世界遗产与文化自信

中国现代考古学在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从外部吸收新的方法和手段。所有这些都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独立完成了在中国的所有考古发掘工作,他们的方法、理论和技术思想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像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发现的石庙、桃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法头等。这些都是中国考古学家的信心和力量,他们敢于提出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文物在良渚申报世界遗产。

《人民日报》海外版:良渚申报世界遗产与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工作,中国考古学家取得了大量的发现。中国考古学家本身就充满了文化自信,这也使中国人找到了许多文化自信的根源。(高大伦)

(作者是中国考古协会的执行理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7月8日,01)

(原标题:良渚申请世界遗产和文化信心(望海大厦))

责任:张静文

标题:《人民日报》海外版:良渚申报世界遗产与文化自信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