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46字,读完约10分钟
“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印象
“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以人民的共同情感为重要保证,需要不同国家之间相互承认和接受人文、思想、观念、风俗和道德。青年是参与“一带一路”长远建设的主力军。为了了解沿线国家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现状,找到正确的定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所近日开展了“一带一路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通过统计和分析,探索各国青年开展有效对话、获取共同价值观的现实路径,并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设一个为沿线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国家的转折在于人民的盲目约会."青年是人们相亲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在于人民,希望在于青年。为了了解“一带一路”路线沿线国家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研究小组综合考虑了沿线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因素,分别选取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印度、土耳其、以色列和埃及等7个国家进行研究。
根据教科文组织、世卫组织、NSO和其他机构对青年的定义,调查将18-44岁的受访者定义为年轻人,并通过互联网在线数据库抽样方法形成问卷。问卷分发给上述7个国家的年轻人,共收集到2126份有效问卷。
语言铺平道路,架起桥梁。“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有很高的认识。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教育、旅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推进。因地制宜的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活动已成为打开交流之门的“金钥匙”。世界140个国家(地区)的孔子学院充分发挥了语言的文化传播作用,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铺平了道路。
调查显示,20.40%的受访者具有基本的汉语使用水平,其中2.80%的人能与他人进行简单对话,8.60%的人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汉字,9.00%的人能用汉语传递基本信息。此外,1.30%的受访者能够熟练使用汉语谚语表达自己。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机构的网络布局,语言服务和教育活动已成为沿线国家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其中,“高学历、高收入”的外国青年活跃在东道国的网络中,对中国文化有着积极正面的认知,对中国文化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认同。总的来说,“双高”青年群体对东道国当代文化建设和社会舆论走向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这个群体对中国文化印象和价值观的认同是影响人们“相亲”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受访者中,18-25岁年龄组(33.30%)、26-35岁年龄组(33.60%)和36-44岁年龄组(33.10%)分布均匀。就学历而言,56.60%的年轻人获得学士学位,16.90%获得硕士学位,1.20%获得博士学位。就职业构成而言,工作人口是本次调查的主体,占67.30%;在校学生的比例为16.00%。此外,收入水平也是影响文化接触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高收入群体”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7.2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重要事务,并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发出强烈的中国声音。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关注中国文化。调查显示,33.70%的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超过3年,其中22.90%接触中国文化超过5年,10.80%接触中国文化3至5年。在过去的三年里,19.80%的受访者接触过中国文化。在过去的一年里,46.50%的受访者接触过中国文化。
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是积极和多样的。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调查显示,尽管电视对公众舆论仍有重要影响,但8.30%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电视了解中国文化,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从七个国家的年轻人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来看,互联网占53.60%,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已经成为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此外,家庭成员或朋友(6.20%)、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3.90%)、工作伙伴(3.20%)等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人际和组织传播渠道超过广播(1.40%)、报纸(1.30%)和杂志(1.50%),成为年轻人接触、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社会和文化信息的传播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媒体渠道。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模式,实现了一定范围的自由流动。
这种流动不仅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构筑了文化认知的景观,进一步影响了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印象。“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的形式”调查显示,只有18.00%的受访者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在82.00%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受访者中,中国制造的商品(23.60%)和中国电影(23.50%)是他们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接触中国人(7.40%)或到中国旅游(6.50%)也是他们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然而,新闻报道(4.20%)、书籍(4.00%)、课程(3.50%)、工作(3.50%)、体育赛事(2.70%)、广告(1.80%)和现场活动(1.30%)逐渐削弱了它们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
分析表明,中国商品所体现的“中国工匠精神”、中国影视作品所展现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跨境旅游所展现的“中国民间故事”等不同维度,反映了中国作为文化展示主体的重要性。
当然,不同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不是由一个单一的因素组成的。政策沟通的深化、设施互联互通的不断加强、贸易流动的不断改善和资本融资的不断扩大,增加了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同时也影响了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印象的感知和判断。
“中国文化印象”调查显示,悠久的历史(91.60%)、活力(79.20%)和吸引力(77.50%)已成为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印象,他们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有一种亲近感(70.10%)。与具有突出正面印象的调查结果相对应,在这些年轻人的眼中,中国文化并不古老(60.10%),而是神秘(75.70%)、保守(72.90%)和难以理解(66.70%)(见图1)。
价值共识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础,中国文化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
文化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价值观在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价值认同”方面,课题组选取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中庸”、“阴阳同宗”、“知行合一”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六种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价值观进行调查。
数据显示,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超过五分之四的受访者高度认同中国文化中体现的价值观。85.60%的受访者认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84.60%的受访者赞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84.00%的受访者认为“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对自己做的事”应该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80.60%的受访者同意在处理问题时应采取“中庸之道”。80.00%的受访者认为“知行合一”的理念应该在发展理念和行为中得到实践。79.00%的受访者同意事物的辩证观点和阴阳共存的观点(见图2)。
从调查结果来看,“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对自己做的事”这三种文化价值观有助于建立文化共识,有望成为沿途各国年轻人做出选择的最大公分母。
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创新文化产品内容,培育文化交流主体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后续国家平等谈判、建立合作机制、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根据调查结果,课题组建议从文化传播渠道、文化产品内容、文化传播主体等方面推进和加快建设。,从而促进沿途公民之间的相互亲和力和同理心。
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形成线上和线下的文化交流的复合模式。逐步丰富中国文化的国际或区域交流模式,在网络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国现代文化精髓空。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观众的文化认知偏好,展示容易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内容。充分发挥影视文化产品视觉化、无障碍化传播的优势,提供受年轻人欢迎、凝聚当代文化共识的文化产品。借助网络互动渠道,形成反馈互动机制,满足目标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期望。以线下文化交流为支撑,通过发展线上文化传播渠道,实现线下复合传播的结合,讲述中国的美好故事,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
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使文化产品能够应用于各国人民的生活。通过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为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进行交流打开大门。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为起点,积极拓展“一带一路”路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让更多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特征和主要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沟通文化共识和促进共同情感的桥梁,融入沿线国家人民生活,成为日常用品,真正让文化成为“共同情感”的润滑剂和升华剂。
注重培养国际青年人才,促进“一带一路”周边国家青年之间的文化对话和交流。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果中,中国科技部和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和体育部签署了关于共同实施中蒙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国家开发银行将举办“一带一路”特别双边和多边交流培训,并设立“一带一路”特别奖学金。这个青年团体对文化多样性的接受程度很高,而且意志坚定。在落实首脑会议精神的过程中,青年团体要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讲述一个好的文化故事,各国青年要坚持欣赏和分享的观点和态度,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和谐共处,共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积极努力。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所课题组)
职责:周秋田
31086703、. 204260、.周秋田
标题:“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少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