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4字,读完约3分钟
环保猪产能继续萎缩。2017年底是很多地区的禁入区搬迁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一个月了。大量小农退出,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四处奔波,生产能力集中在大户,促进了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环境保护监督越来越严格
养猪业是一个“三高”产业,产业集中度低,小农数量多,环境污染严重。每年生产的畜禽粪便总量约40亿吨,主要分布在586个主要畜牧县。2010年,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吨和65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5%和25%,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和79%,成为农业主要污染源。
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正在增加。随着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畜禽养殖业逐渐进入高环境压力时期。2015年发布的《水十条》规定,在2017年底前,禁止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社区)和养殖专业户将被关闭或搬迁;2016年4月,《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将全国生猪养殖划分为四类区域;2016年5月,《畜禽养殖禁渔区划定技术导则》明确规定了禁渔区的划分依据;2016年11月,《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重申,到2017年底,禁止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社区)和专业农户应依法关闭或搬迁。
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划定面积63.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4.9万个,南部水网省市的拆除工作已基本完成。许多物业的环保工作仍在进行。截至11月10日,湖北省已有4574个畜禽养殖场被关闭并搬迁至禁养区,完成了96%的任务;截至11月25日,江西省已拆除了28000个畜禽养殖场,活猪数量减少了近300万头。2017年,3,253个牲畜和家禽农场被拆除、关闭或转到禁止地区生产。
标度加速度
在11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于表示,要协调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有序推进;赏罚并举,疏通结合。要科学划定禁入区,防止盲目扩大禁入范围;应坚决取缔,但应给予合理补偿;支持农户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于指出,为保护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有必要支持和鼓励养殖场的改造、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民发展种植和养殖循环,提高粪便资源化利用能力,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环保封禁和搬迁过程中,大量小农户退出产业,大型水产养殖企业不断进驻,产业生产能力向大户集中,生猪产业集中度提高。目前,大型农场(每年有500多个农场)占国内生产能力的50%,比五年前高10%左右。
2016年发布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了生产目标、效益目标和生态目标。其中,生产目标明确要求规模比例稳步提高,规模化农户成为生猪养殖的主体;大型企业中屠宰的比例不断增加。到2020年,猪肉产量将达到5760万吨,大型企业屠宰比例将达到75%。生态目标要求水产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到2020年,粪便综合利用率应超过75%。
工业证券(601377)指出,环保政策逐步收紧,环保执法力度加大,企业环保设施使用持续监管。水产养殖业将加快整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标题:生猪养殖加速规模化发展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