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0字,读完约2分钟
普惠金融应致力于改善人民和市场参与者获得金融服务的意识
目前,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但实际上提高了融资成本,而另一些则从事与普惠金融无关的业务。我们有必要处理这些金融混乱。
对于公众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包容性金融,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包容性金融体系?
我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是解决经济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较高与金融供给不足失衡之间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和各市场主体获得金融服务的意识。工作重点是引导金融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缓解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人口的融资难问题。
因此,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应实现广泛覆盖和多层次的制度供给体系。既有功能齐全、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机构,也有“基础气体”的小型机构,它们通过分级供给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不仅有传统的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还有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驱动的互联网金融和合作金融等新形式。
继续深化普惠金融体系和机制改革。大型银行应完善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属机制建设,完善评估机制,确保事业部的有效性。中小银行应确立服务重心,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县、社区、乡镇,打造专业服务优势。
在手段上,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注重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环境建设。银行业应明确普惠金融的业务边界,整合小微企业、“三农”、扶贫、助学等普惠金融薄弱环节的贷款数据,建立和完善重点领域普惠金融贷款指标体系。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应加强联动,加强各种信息平台的整合和互联,完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和流通等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发挥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作用,重点改善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缺失问题。
未来,随着消费者金融素养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普惠金融将迎来一个干净、积极的市场环境。
(作者是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第10版)
标题:用普惠金融提升获得感(经济时评)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