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4字,读完约2分钟
近日,中央芭蕾舞团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在国家艺术学院演出季中大放异彩。从中国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的第一代传承人的角度来看,《敦煌》展现了孕育于千年文明和戈壁沙漠中的“敦煌大爱”,它坚守沙漠,奉献自我。
2012年,费波和一群艺术家来到了敦煌。导游讲述的第一代敦煌人常书鸿的故事震撼了他的灵魂。他觉得这个千年的石墙不仅仅是由沙子和颜料构成的,还有无数的生命曾经依附在上面。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敦煌。从那时起,一种创造性的冲动开始萌芽。
第二年,费波再次独自来到敦煌。他敲开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范进士办公室的门。“在解释我想要的东西时,范德安要求研究所配合我的研究,并非常乐意地收集信息。”。这次,他在莫高窟呆了几个星期,收集了更多敦煌人的故事。“我发现敦煌人的精神很简单,那就是对艺术无条件的热爱。当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男女,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在这个寒冷、干燥、荒凉的地方一点一点地修复这些破碎的洞穴。这种简单的投资正在发生变化。”
2016年3月,在中央芭蕾舞团的支持下,费波再次来到敦煌,调查持续了三个月。三个月来,费波拿着敦煌研究院的志愿者卡,每天都参加各种工作。“要想深入了解敦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一个敦煌人”。他在各种洞穴中徘徊,在数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件彩色雕塑前捕捉灵感,汲取营养。“胡璇舞、飞天舞、反弹琵琶、古乐与舞蹈……莫高窟给我带来了直接的艺术灵感。”这种多民族的艺术风格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空厅的想象。”
“每天晚上6点以后,所有的游客都散了。空空的莫高窟非常安静。有了我,只有风,我觉得我已经“逃离”了这个浮躁的社会,完全平静下来。冷静下来,想想创造和生活。”费波说,老一辈人和刚到敦煌的工人都没有提到“艰苦”和“无聊”这两个词。“这里物质贫乏,但精神丰富。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多向敦煌人学习,还乡愿意坚持下去。”费波说,艺术需要全额支付。“如果没有勇气与自己竞争,从生活中学习,就很难不断进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是敦煌人教给我的,也是敦煌的宝贵经验。”
《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3日,第14版)
标题:让创作回归初心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