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09字,读完约10分钟
有一家银行,生来就肩负着以工业发展国家的使命,拥有国际化的基因和视野,始终专注于实体经济。
有一家银行,它有集团的大树做后盾,负责这个行业的兄弟姐妹也很兴旺。大家族的每一次“集体行动”都可能是金融和工业之间象征性的握手。
从1987年到2017年,这家银行,中信银行,已经三十多岁了!
在过去的30年里,中信银行已经成为一家综合性、现代化、国际化的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中信银行的成长日志可以说是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成长和转型的缩影,它记录了金融企业在动荡时代不懈追求中国梦的时代精神。
开始在作战室写金融史
它出生在一个作战室,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大多数人不知道,现在有1000多家网点覆盖中国所有省级机构,并向海外扩张,中信银行当时是从北京国际大厦的一个小会议室起步的。
1987年4月14日,时任董事会主席的荣毅仁先生在北京国际大厦主持新闻发布会,宣布中信实业银行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全国性综合性商业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来说,1987年绝对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商业银行的概念真正在中国落地。
根据荣毅仁先生的期望,中信银行自成立以来,为实现“面向全国、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型商业银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年轻的中信银行积极走出国门,大胆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代表中信集团,先后在东京、纽约、伦敦等资本市场成功发行债券。多次作为国际银团参与者和牵头银行参与境内外企业银团贷款,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力引进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7年12月,与美国惠誉证券合作开展民航租赁业务,1996年成为内资企业。 它带领13家国内金融机构为伊朗德黑兰地铁项目提供了2.69亿美元的出口买方信贷银团贷款; 1998年,它与美国大使馆合作,开展了收取签证申请费和代表美国大使馆传递签证信息的业务,并完全享有这种信任...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方面迈出了大步。为适应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中信银行于2005年正式启动重组和上市步伐,并于2007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银行的首次公开募股也在资本市场留下了强劲的印记。
中信银行的上市创下了同行业股权分置改革和上市速度更快的纪录,也创下了较低的价格敏感度和较高的定价水平等多项纪录。上市期间,中信银行更新了创新风格,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和追捧,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发行市盈率高达2.84倍,市盈率高达39倍,发行估值水平超过了当时所有上市中资银行。a股和h股共募集资金约448.36亿元(不含上市和发行费用),谱写了中国企业上市和发行的新篇章。
成功上市为中信银行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截至2016年底,中信银行总资产(合并)达到5.93万亿元,营业收入1537.8亿元,净利润416.3亿元。在中国138个大中城市有1424个营业网点,员工58000人。
对中信银行而言,过去30年的沉淀、超越和突破记录更像是前进中的一种鼓励,它变成了新的起点,开启了新的征程。
最初的心脏是由工业“兄弟”支持的
30年来,我坚持最初为行业服务的意图,但从未独自战斗过。
在18岁的成年礼之前,中信银行,这个向银行业和客户展示的银行,一直被称为中信实业银行。
“作为一家以‘行业’这个词命名的银行,中信银行一直希望这个行业能够为国家服务。30年来,中信银行一直是一个“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一位在中信银行工作了20多年的老员工说。“当时没有提到虚拟经济,而成立这家银行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
事实上,没有加冕,最好的商业银行在几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沉淀后有自己的光环。“公司银行是中信银行的特色,正如零售是招商银行的特色,同业是兴业的特色,微观是民生的特色。”在银行家眼中,“在中等规模的国有商业银行中,中信银行的公司银行业务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种强大的市场地位可以延伸到多个细分指标。”
中信银行在企业业务中的强势地位与其准确高效的客户筛选有关。据了解,中信银行的企业业务客户主要集中在“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和高端客户”。
中信银行表示:“中信银行不仅服务于上述大型企业,还服务于以上述大型企业为核心的金融生态。”“生态圈里必须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它们可能属于制造型或平台型。制造企业的生态链有上游采购和下游销售;平台型企业的生态链之间没有销售关系,但一些企业依靠平台生存,从而形成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甚至还有个人客户和终端消费者。”
在许多银行家眼中,中信银行的成功,尤其是上市业务的成功,关系到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也是中国金融业过去30年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中信集团的大力支持。
中信集团被投资界称为“中国通用电气”,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获得完全许可的金融控制公司之一。中信集团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和工业集团,在几个子行业都有市场优势。就金融领域而言,中信集团在证券、基金、信托和期货四个子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就行业而言,中信集团在许多领域的控股子公司都是行业领导者。
依托中信集团全牌照金融平台,中信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全面融资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中信银行及其金融子公司联合为456家企业提供了债券承销、M&A贷款、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和基金等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融资规模超过5860亿元。此外,中信银行、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中信证券、中信环境、中信建设等。组建了“中信公私合作联盟”,连接了各省市的100多个重点公私合作项目。中信银行牵头的中信联合舰队与多个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20多个地方政府提供了3000多亿元人民币的专项融资;托管集团各金融公司产品余额为713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充分发挥企业业务优势,回报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中信银行选择了单干。2014年7月,以传统企业业务著称的中信银行重新审视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和自身发展,正式启动零售战略第二次转型,全力打造“大零售”。截至2016年底,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价值贡献快速增长,零售业务收入较2014年增长6.1个百分点;网点产能快速增长,管理资产10.28亿元,增长14%。
创新在转型的道路上有一个目标
创新之路是无尽的,但它并不妨碍小目标的脚踏实地实践。
纵观中信银行的发展历史,“创新”是根植于中信银行文化的基因,是银行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中信银行继承和发扬了中信人“勇于创新”的传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绚丽的篇章。中信银行从率先在美国开展国际金融交易业务和发行公共债券开始,与时俱进,把握政策方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成功获得一大批业务试点资格;成立产品创新管理委员会,建立绿色审批渠道、自上而下淘汰制度、金点子讨论制度等业务创新机制。产品创新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
截至目前,许多业务已经成为中信银行引以为豪的优势产品,成为客户获取能力强、业务贡献高、品牌效应好、易于复制推广的“大产品”,中信银行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例如,“交易+”品牌在市场上推出。截至2016年底,交易银行客户数量达到33.7万,交易量超过5200万笔;“政府综合财政”已获得各级金融机构业务资格400余项,实现了省级国库集中收付资格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地区的全覆盖;“资产托管”保持领先地位。截至2016年底,公募基金托管规模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信用卡运营效率达到新高,2016年实现中间收入177亿元。
在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百信银行正式获批建设,开启了“金融+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中信银行与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成立“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联盟”,抢占网络金融制高点。
与永无止境的业务创新不同,中信银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规划,深化了结构调整,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巨大努力。“十三五”期间,中信银行将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定位、三个板块、四个目标、五个定位、六个支点”的战略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效率、质量、规模协调发展,努力打造业务特色鲜明、盈利能力突出、资产质量好、重点领域领先的综合融资服务银行。
具体来说,“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两个导向”是以价值创造和轻发展(轻资本和轻资产)为导向的;“三大板块”是指构成公司银行板块、零售银行板块和金融市场板块的三大业务板块和利润点;“四大目标”是努力实现核心业务目标、结构调整目标、客户发展目标、渠道建设目标等四大战略目标,走在竞争的前列;“五个定位”是坚持公司大客户、高端零售、广覆盖同业的客户定位,坚持以法人银行为主体、零售银行和金融市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业务定位,坚持以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北上广深的区域定位为重点,坚持新经济、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定位,坚持以多元化的实体网点、移动电子渠道和第三方渠道平台化的渠道定位;“六个支点”是实施基于中信平台的综合经营战略;以大单产品为先导,实施特色管理战略;以大资本管理为出发点,实施中间业务发展战略;以互联网金融为突破口,实施渠道整合战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实施国际化战略;聚焦创新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六大战略支点。
30年来,中信银行始终遵循时代发展和行业创新的主题,针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不断为经济发展输送金融血液。如今,30岁的中信银行更加成熟、稳健、从容。中信银行将继续探索适应新经济常态和市场化改革的新型股份制银行发展之路,为美丽的中国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标题:中信银行三十年:创新为实业 匠心办银行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