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96字,读完约9分钟
生态畜牧业已成为上滩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图为大型牦牛饲养员李存库在山上放牛。
虽然种土豆很麻烦,但产量高,效益好。村民加入合作社后,每亩可增加收入近1500元。
如今,村里的土地开发和整理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到今年9月底,村里的田间道路和桥梁将完全是新的。
土地转让给合作社后,村民们将去合作社工作。每天,70元的收入帮助许多村民摆脱贫困。本报记者纪照片
上滩村地处偏远地区,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大多数村民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天气吃饭。近年来,该村确立了“一工(活)、两扶、三种”的基本理念,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劳务输出,立足本地优势扩大养殖规模,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同时,金融扶贫、工业扶贫、项目扶贫、医疗扶贫等措施并举,形成了脱贫致富的稳定局面。
根据家庭政策-
干部和贫困户形成“亲戚”
5月3日,连续几天的雨雪天气终于有所好转。晚上,你姐姐在院子里捡干中草药。突然有人在门口喊道:“你妹妹,城里有亲戚!”你妹妹急忙跑出去迎接她。原来,赵也在这里。
赵是青海省西宁市卫生监督所党支部书记。两年来,他一直认为你的姐姐是他的“亲戚”。看到“亲戚”要来了,你姐姐笑着拍了拍手上的灰,赶紧拉着赵的手到屋里去请她。
你姐姐的家庭因为疾病和学习而贫困。她的丈夫马德库病了,患有肺心病。她一年到头都吃药,不能做重体力劳动。每年的医疗费用需要3万多元。她的两个儿子和女儿都在上大学,每年的学费约为1万元。你妹妹必须照顾她生病的丈夫,同时努力工作以维持生计。46岁时,她看起来很老。
令你姐姐高兴的是,尽管家里有困难,孩子们学习很好,非常孝顺。“我女儿的生活费是靠她自己的勤工俭学挣来的,她用自己的零花钱补贴家用。”说起你的女儿,你姐姐的脸上充满了骄傲。她说女儿被青海大学录取时,儿子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上学,她无法承受母亲的辛苦工作。她曾经要求她结婚,并要求一些嫁妆来补贴她的家庭。你姐姐说,“我强烈反对。”我们这一代已经很穷了。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一样。只有努力学习,你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上潭村第一书记周,在了解了你姐姐的家庭情况后,积极帮助你姐姐申请帮助。一方面,通过青海省出台的“一联两扶三疗”扶贫工作机制,协调联合支持单位西宁市卫生监督所与你姐姐的家庭进行亲属认定,发挥行业扶贫优势,实施医疗救助;另一方面,为了帮助你妹妹尽快摆脱贫困,通过财政扶贫政策,用3万元的贴息贷款帮助她发展医药事业,今年她申请了人均5400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发放了3头西门塔尔牛。去年,周帮你姐姐家申请了低收入贫困户,每人每年可以享受2016元的补贴。她的儿子和女儿也为大学生的困难申请了12000元。
回想起那些你打不开锅的日子,你姐姐忍不住哭了。她告诉记者,2015年,她丈夫住院五次,所有积蓄都花光了,还欠了很多外债,所以连电费都付不起。她动情地说:“如果村里的周书记没有为我们申请帮助,摆脱贫困将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去省里的‘亲戚’家了,生活将是不可能的。”。
现在,她的女儿是青海大学的大四学生,将于今年毕业。由于成绩优异,她被山东东阿阿胶公司录用。我儿子今年19岁,今年将从Xi安医药科技职业学校毕业。现在他在杭州一家制药公司实习。"我的儿子和女儿终于可以自己赚钱了。"你姐姐说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今年我要积极脱贫,不能拖全村的后腿。”。
拔掉“病根”
增强村民脱贫的信心
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村民贫困的重要原因。纪村儿是上滩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忆及贫困的原因,纪村儿说,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突然晕倒在学校,被送到医院检查,被诊断患有癫痫。从那以后,每年5000元到6000元的医药费就没有再提,一直在学业上名列前茅的女儿也有了心理阴影,成绩一路下滑,性格变得孤僻。为了照顾女儿,纪村儿和丈夫不敢外出打工,只能在家里种了些地,养了几头牛来维持生计。
同样的“不幸”也降临到了李德良的家人身上。李德良说,两年前,他突然接到女儿学校的电话,说女儿突然晕倒。他立即赶到医院,诊断结果是她的女儿患有癫痫。他的女儿生病了,他的妻子健康状况不佳。李德良只能在他家附近找些零工,生活很紧张。
2015年10月,村里第一书记周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纪村儿和李德良的生活。
经过走访核实,周发现村里有8名疑似癫痫的女孩,其中2人已辍学在家。这些家庭基本上变成了贫困家庭,因为他们的孩子生病了。
为了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帮助贫困家庭摆脱困境,周主动联系县市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对8名女孩进行了前后两次免费咨询。经过检查,医生发现7名女孩没有患癫痫。
“当我得知女儿没有生病时,一块压在全家人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吉库纳说,这一诊断改变了她的生活。令她高兴的是,她现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变得开朗起来。
季村儿说,她今年加入了村里的养鸡合作社,收到了80只鸡。如果进展顺利,几个月后小鸡就会长大。算上鸡蛋和肉鸡的收入,年底再赚9000元应该不成问题。与此同时,今年纪村儿一家还可以享受人均5400元的工业发展扶贫资金。“算上这次分发的4头牛,家里还有10头牛。不算母牛生的小牛,公牛8个月至少能卖5000元。今年脱贫绝对不成问题!”
去年脱贫的李德良说,女儿“病”确诊后,他外出打工,年底赚了2万元,家里又多养了10头牛,生活还过得去。“去年,我主动申请扶贫,把政府的一些好政策留给了比较困难的贫困家庭。”
周丹温告诉记者,上滩村有83户贫困户已经建卡,其中50户因病致贫。“宝宝生病了,全家人对生活都没有期望,所以很难摆脱贫困,更别说发财了”。如今,这些女孩背着书包去上学,她们中的一些人在学习成绩上名列前茅。
村里的红墙上醒目地写着这样的标语:“如果你想致富奔小康,先送孩子上学。”
“要找到造成贫困的‘病’的根源,开出正确的药方,首先要解决群众看不起病,不看医生的问题。”周对说道。
周留在村里后,主动联系了西宁市的四家爱心医院,在村里开办了免费诊所,并为行动不便的贫困家庭提供免费药品。现在,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周筹集了23万元专项资金,建成了一个80平方米的标准村级诊所,预计将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
依靠工业-
“牛司令”有发财的梦想
近年来,上滩村依托4.08万亩优良草原和村民世代养牛养羊的经验和技术,把生态畜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看到实际的好处,村民们逐渐改变了他们以前的耕作观念,从饲养一两头牛到七八头,甚至几十头或几百头。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村民李存库。
45岁的李存库(音译)是村里的一名大型牦牛饲养员,已经饲养牦牛20多年了。李存库心里有个清楚的交代。那时,他在家外面工作一天,工资10元。除了春秋两季,他实际上只在外面工作了4个月,不算吃喝,最多也就1200元。回家后,他花了1200元买了12头牦牛,在山里养了一年。不算他生的小牛,8头公牛卖了2400元。
李存库尝到了甜头,从此与牦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的经验,他对牦牛的习性了如指掌,现在山里有160多头牦牛。
拿着鞭子和望远镜站在山腰上的李存库,就像一个“牛司令”。记者想知道,相比之下,黄牛见效快,价格高,所以他们不必跑遍整个山区。你为什么选择饲养牦牛而不是黄牛?李存库笑着说,黄牛必须早出晚归,每年只能在四月到八月在山里放牧,天冷的时候要喂,饲料成本太高。
“牦牛不一样。他们一直住在山里,吃冬虫夏草,喝天山雪。虽然它们生长缓慢,但不容易生病。”李存库说,公牛一年能卖4000多元,这还不等于黄牛的价格,但当谈到饲料时,就差不了多少了。
在谈到今年村里脱贫脱帽的目标时,李存库说:“一个人富起来,能带动村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这才是真正的富。”去年6月,他成立了大同存盛畜牧合作社,其中有三个成员是贫困户。
李存库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向银行申请30万元的贷款。“有了这些钱,你就可以雇佣员工帮助养肥,还可以把小牛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卖给贫困家庭进行养殖,这样他们也可以发展养殖业,摆脱贫困,共同致富。”
“目前看来,把发展生态畜牧业定位为主业,这条路是正确的。”据村干部介绍,以村民饲养的10头牛为例,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只有新增的小牛每年才能给村民带来1万到2万元的收入。同时,为了充分利用人均5400元的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基金,上滩村两个委员会最近编制了《2017年大同县香花藏族乡上滩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将投资103.68万元为45户具有产业发展管理能力的贫困家庭购买西门塔尔牛,进一步拓宽贫困家庭的发展道路。据估计,这些“贫困牛”将于今年6月中旬分发给贫困家庭。
标题:记者蹲点笔记⑥――来自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的报告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