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722字,读完约17分钟

崔维平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乔利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以翔实的材料、缜密的论证、温和的表情,深刻而细致地描绘了鲁迅夫人朱安女士的未知人生。从他们1906年的婚姻到1936年鲁迅的去世,这个女人在巨人的阴影下生活了30年,一生只留下了几句话。鲁迅在日记中偶尔提到她,但在公开的话语中没有一个字。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只是鲁迅生命中的空·怀特。至少,她的存在在许多方面影响了鲁迅的思想倾向,强化了他广泛的主题——从旧的婚姻制度到社会制度,从妇女解放到社会解放。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捷克作家伊凡·克利马在谈到卡夫卡的思想形成和卡夫卡憎恨的父亲时指出,这应该是“普通父母所不能控制的。”问题在于卡夫卡自己。他观察世界的方式总是不同的。他喜欢把最普通的东西——货币、证券、交易和打字机——看作神秘的物体,这是一些“奇怪的奥秘”。(布拉格精神,伊万·克里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毫不奇怪,他对父亲的做法有自己的特殊反应,似乎无缘无故地离婚了三次。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也可以说,鲁迅的母亲对鲁迅的所作所为并不比当时普通的父母多。当时,“父母的生活,媒人的话语”也不例外。徐志摩与陆小曼再婚,已经是1926年,也就是鲁迅结婚后的二十年。这一年,鲁迅也不辞而别,和徐光平住在一起。如今,鲁迅对他与朱安的婚姻的反应是如此强烈和坚决。是因为鲁迅本人吗?主要来自鲁迅,一个特定的人和他特定的思维方式?包办婚姻是一个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和朱安这样相处,应该有许多具体的细节和脉络。在这场悲剧中,如果有属于鲁迅本人的原因,无论是什么原因,都需要鲁迅本人来面对,这是他个人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外界(他人、社会或制度)。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社会与个人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它们之间应该有很多的中介和转化。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就会倾斜。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如果今天的我们能看到鲁迅自己看不到的问题,那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离鲁迅还有多远,了解我们自己的努力和眼光。

危机的产物

从一开始,鲁迅与朱安的这段婚姻就伴随着阴影,并不是一种自然美。

1899年第一次求婚时,周家正处于一场严重的危机之中。祖父因1893年的贿赂案仍被关押在杭州监狱。每年秋天,他的家人都买田地来借钱,并拿出一大笔钱来救他的命。我父亲在我祖父入狱的第二年生病,于1896年去世。两代男性长辈都不在,鲁迅的母亲挣扎着养家。按照鲁迅的说法,原来的40-50亩水田已经卖得差不多了。1898年,在他父亲去世后,鲁迅的四个弟弟都去世了,而卢牧在一系列的打击中几乎无法恢复。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这时,一位远房亲戚,一位谦虚的家庭主妇出现了,她和卢木谈得很好。她告诉陆婆婆的侄孙女安。赵,一个谦逊的家庭主妇的娘家姓,可能是鲁迅小说中“赵氏家族”的来源。这一年,朱安21岁,比鲁迅大三岁(蔡说,见《一个人的呼喊》,朱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当安姑娘处于最佳地位时,她被认为是一个年纪较大的年轻女子。如果你再也找不到你丈夫的家人,你就有被视为“填饱了房子”(作为第二任妻子)的危险。朱的祖先也是高官,他们的家庭都很富裕。现在的经济条件比鲁迅家好多了。因此,据说这个婚姻的建立是因为周家的衰落,需要朱家的经济援助。乔利华的女性历史并不赞同,但她不排除朱家会在彩礼和嫁妆方面做出让步,让周的家人可以放松一下。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这时,鲁迅已经离家去学习了。前年,1898年,十几岁的周瑜去南京江南海军学院学习。这所学校最吸引人的是它不收学费。鲁迅后来写道:“我母亲组织了一点旅费,教我上一所不收学费的学校。”“组织”意味着不能一下子拿到钱。

在各自的危机中,这两个家庭走到了一起。从订婚到结婚,花了七年时间,进展非常缓慢,有些不寻常的味道。更不用说从订婚的第一步(“出口”)到第二步“请耿”(请问女方生日)花了两年时间;后来,我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了结婚的机会,好像我没有抓住它。1902年鲁迅离家去日本的时候,朱安24岁,他的祖父已经从监狱回到了家。鲁迅于1903年回到中国探亲。女孩安已经25岁了,这也是一个机会,但是她没有为他们举行婚礼。绍兴有句话说“养女才二十六”,朱家一个劲地催,显然是因为周家没动静,没动静。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鲁迅在日本经常和他的叔叔周贯五通信。周贯五后来回忆说,鲁迅在信中提到她想让朱家尖再娶一个女孩,而陆牧则要求周贯五写一封信说服鲁迅,强调这桩婚姻是由她的亲戚朋友包办的,她不能因此而离职。婚姻破裂对朱家和朱家都非常不利,尤其影响了朱家女孩的声誉。后来鲁迅提出,希望这个女人放够了,进学校。但是,朱的回答是:“脚不够大,妇女读书不太好,更不愿意上学。”这一时期,鲁迅释放了对婚姻的不满,这是两个家庭都应该理解的。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要不是朱家的流言蜚语,婚礼可能已经延期了。据说有人看见鲁迅抱着一个孩子在街上走,一个日本女人在他身边走过,卢牧就发电报说她病了,要儿子“快回来”。鲁迅夏天回到家,第二天回到家就去了新房。这对他来说不应该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据周作人说,“鲁迅准备当年回家结婚。”在这一点上,鲁迅虽然不高兴,但他没有表明他一定要反对,更不用说反抗了。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鲁迅在婚礼上的行为仍然令人吃惊,不是因为他出格,而是因为他太恭顺了。作为一个时髦的回归者,她接受了几乎所有的旧婚礼程序。戴帽子和穿靴子不算数,但戴假辫子、鞠躬行礼也不算数。第二天和第三天,仍然有许多繁文缛节,鲁迅一个接一个地做:“送孩子”、“先吃饭”、“拜三朝”、“归门”。只有一件事鲁迅没有做,那就是去老太太家的祠堂看看。后来,他向他的日本朋友回忆说:“当时,我的家人担心我可能不会崇拜我的祖先,反对旧的婚礼。但我还是默默地照他们说的做了。”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这是观察鲁迅性格的一个重要机会。乔利华的女性史恰如其分地指出:“这对于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先驱的鲁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忍受的场景。”与其说他有聪明和循规蹈矩的一面,不如说他有坚强的内在一面。作为长子,他不应该因为自己而引起轩然大波,也不应该让他的母亲和家人落入他周围嘲笑的目光中。通过他的让步,他挽回了周家的面子。然而,正如哈维尔所说,任何被压制的东西都不会自动消失,而是会以其他方式爆发,甚至翻倍,因为背后有一种要求偿还的冲动。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所有矛盾和不快的积累已经在新婚之夜开始释放。扶着新郎上楼的周贯五发现,鲁迅看到新娘后仍然沉默不语,脸色阴沉而呆滞。母亲感到不自在。她深夜去新房子的隔壁听噪音。她发现两个新来的人很少说话,她的儿子看书,熬夜。另一位助手回忆说,鲁迅的脸是在他婚礼后的早上用靛蓝印刷和染色的。基于此,有人推测新郎被埋在被子里哭了。有人认为这个细节不可信,因为当时是夏天,绍兴不需要被子。但事实上,作为一对新婚夫妇,床上的新被子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新婚之夜发生了什么?周作人和周后来用抱怨的口吻提到了这件事,他们觉得母亲的选择对他们的大哥不公平。

周作人提到朱安的长相:“新人极矮,相当发育不良”,媒人一定知道这种情况,而且是自己的亲戚,所以他“很可怜别人”。后来,周作人在与人交谈时,在纸上写下了“侏儒症”几个字。身材矮小是一个明显的身体缺陷,这可能令人反感。然而,朱安的数字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吗?从医学意义上来说,它配得上“侏儒症”吗?侏儒症的身高一般在1米以下,而朱安明显超过了这个身高。从照片上看,她应该有1.45米,或者更高一点,接近1.5米。鲁迅自己的身高一般被认为是1.58米,而其他人说是1.61米。无论如何,鲁迅在身高上没有优势。当然,不能排除有些人就是不喜欢自己的形象,但鲁迅不应该。从他的话来看,他从来没有批评过女人的长相。有人说朱安比许广平漂亮。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周建人形容他的大哥是“完全堕落的空”,指的是识字和走路。弟弟认为这是一些“最低要求”,但鲁迅事先知道这两个不可能实现。读到这里,他们不得不反抗他们的母亲,鲁瑞夫人。她通过在私塾窗外听来掌握阅读,她读得又快又好,与鲁迅有很多交流。弟弟还提到了和鲁迅一起长大的表兄秦谷。陆牧曾经想让她做自己的儿媳妇,但是因为她大妈妈说“命运太强了”,她放弃了。在周的眼里,朱安配不上他哥哥。“妈妈很爱我大哥,也很了解我大哥。为什么不给他找个好妻子呢?”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这对小兄弟有一个共同的盲点。作为年轻人,他们没有看到当时国内的经济困境,也没有看到这种困境带来的巨大制约。他们也不应该像大儿子鲁迅那样,深深体会到“坠入家庭生活”的耻辱、挫折和失败。他们共同的母亲有多尴尬?鲁迅一定知道,但下面的两兄弟可能不知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鲁迅从来没有抱怨过她,而是一直爱着她,而鲁迅却精心策划了这场悲剧。在婚姻前途方面,周的母亲应该得到她大儿子的理解和谅解。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兄弟俩给出的理由可能不充分,但他们对鲁迅情感的描述应该是准确的,即“失望”。不管我听到了什么,新郎在见面后还是被失望淹没了。新婚之夜,夫妻俩的生活不和谐是可以理解的,更不用说鲁迅的风尘之旅了。今年,新郎25岁,新娘28岁。他们都需要时间来恢复他们的自发性。

鲁迅后来谈到了与徐守尚的这段婚姻。人们经常引用这句话:“这是我妈妈给我的礼物。我只能支持它。爱情是我不知道的东西。”

婚内离婚

除了新婚之夜,接下来的事情更能说明问题。三十年的悲剧不应该在一夜之间决定,也不能在这一夜之间决定。从这对夫妻后来的悲惨结局看鲁迅在婚礼上的听话行为,也许我们应该加上一个解释,那就是,这家伙来了就有备而来。鲁迅最早的编辑和终身好友孙福元的解释也说,他已经下定决心:“结婚前我听你的,结婚后我自己做决定,那你就得听我的。”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天,鲁迅搬回了他母亲的家,并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继续这样做。第四天,他和周作人一起回到日本,这次旅行持续了三年。他没有给朱安写信。他一生中从未给朱安写过信。朱安请人给他写信,但他没有回信。婚后,朱安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许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错觉,以为他们从未在一起生活过,而朱安一直住在他的家乡绍兴,但事实并非如此。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鲁迅在结婚三年后的1909年回到中国,在杭州和绍兴工作。曾任浙江师范学校教师、绍兴府中学校教师,并担任督学。一年半以来,夫妻俩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这还不包括鲁迅经常从杭州回来。然而,这对夫妇是陌生人。许多年后,鲁穆得出了一个痛苦的结论:“他们不吵架,也不打架。他们通常不怎么说话,但他们没有感情。他们走自己的路,不像丈夫和妻子。”在给徐守尚的信中,鲁迅描述自己住在绍兴,渴望朋友们帮他在北京找点事做。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排除尽快逃离朱安。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1912年,鲁迅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教育部官员。后来,他在北京大学和其他大学兼职。1919年,鲁迅独自生活在北京绍兴会馆,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1919年,他卖掉了旧房,在西城区八道湾买了一套房子,随母亲和朱安定居北京。为此,他写了一篇名为《故乡》的文章,文章中没有提到他的妻子朱安。之后,兄弟俩分手了,鲁迅带着他的母亲和朱安搬到了朱安塔胡同。鲁迅于1926年离开北京去了南方。这对夫妇已经在锅里吃了七年,但他们没有抬头,而是低头。朱安一生都在尽力照顾好鲁迅,但毕竟没有得到鲁迅的一丝柔情。多年的婚姻生活不仅没有缓解这两个人最初的危机,反而加强和加深了他们。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对鲁迅来说,这不仅是为了避免接触,也是为了表明他对朱安的厌恶。朱安接受了传统的教训,并在讲话中引用了女儿的经典。她遵循旧的家庭规则,每天早上问候婆婆,然后去厨房。她是个好厨师。鲁迅在饭桌上吃饭,但从不发表评论。作为妻子,她只能从桌上的剩菜判断鲁迅喜欢吃什么。两者之间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差距一目了然,但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僵化,MoMo和死者,却总是令人费解。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鲁迅的朋友荆回忆说,达先生和夫人每天只有三句话。早上,达太太叫达先生吃饭,达先生答应“哼”。中午,达太太叫达先生吃饭,达先生睡得很晚,而达太太睡得很早。她总是问门是否关着。这时,这位先生只有一个词,“关”或“关”。据砖塔胡同的邻居郁芳说,为了避免见面,鲁迅还发明了一种方法。他把柳条盒子的盖子和底部分成两个地方。盒子的底部被放在他的床肚子下面,穿上要换的衣服。;盒盖放在朱安门的右手边,里面是鲁迅换下的干净衣服和裤子。而盒子的底部和盖子都覆盖着一块白布,所以外面的人看不到这个谜。所以鲁迅在外人面前还是有顾忌的,他属于明知故犯。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鲁迅的作品掩盖了朱安,朱安自己的感受也很少被记录,但从别人的复述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点点滴滴。朱安对鲁迅的做法极为不满。虽然她没有收到离婚信,但她实际上是在婚姻中“离婚”的。她的丈夫单方面终止了婚姻,她的大丈夫退出了。另外,因为它是不开的,只有她能承受这沉重的重量。婚后,她学会了抽烟,烟袋也从未离开过她的手。在回答婆婆为什么不能生孩子时,她淡淡地说:“达先生不跟我说话,他怎么能生孩子呢?”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那些能再次忍受的人也有他们的时刻。众所周知,善良的朱安(这也是鲁迅收养她的原因之一)曾在公开场合脱下鲁迅的伪装。第一次是在我绍兴的家里。鲁迅回到绍兴探亲,朱安准备席招待亲友。席间,在许多人面前,朱安指责鲁迅的种种缺点。鲁迅的对策是沉默和沉默。事后,他对孙福元说,“她是故意挑衅。如果我回答,我会爱上她的计划,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她无视这一点,她将无事可做。”显然,在鲁迅眼里,朱安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后来,在北京又有一次。在鲁穆的生日聚会上,朱安穿戴整齐地走了出来,跪在他的亲戚朋友面前。“我在周家已经很多年了。达先生不太关心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的家。我像周的家人一样活着,像周的鬼魂一样死去。我会为我的婆婆服务一辈子。”说完话,敲敲脑袋,走回房间。鲁迅后来告诉人们,中国的老女人也很有力量,从那以后,所有的同情都被她赢得了。他自己仍然认为他的婚姻没有任何问题。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当鲁迅、徐光平弃她南下时,朱看到她的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她对砖塔胡同的邻居郁芳叹了口气:“以前我和达先生都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都会跟着他。将来总是好的。”她又打了个比方:“我就像一只蜗牛,一点一点地从墙根爬上来。”虽然我爬得很慢,但总有一天我会爬到墙顶。但是现在我别无选择。我没有力气爬。不管我对他有多好,都没有用。”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婚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不能完好无损。离婚后,鲁迅采取了独身主义的态度,认为自己是“单身”。这有点自欺欺人。他很沮丧,并且感到沮丧。对待朱安,他甚至有点暴躁。根据孙伏园的回忆,有一天,鲁迅请他给鲁迅出主意。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朱安给他缝了一条新棉裤,他本来希望在鲁迅“去衙门”的时候,偷偷地把它放在他的床上,希望他不小心换上,结果却被扔了出去。因此,鲁迅对孙伏园的回答是:“一个人的生活决不能从安逸的角度来考虑。”选择这种方式几乎是自虐,他对朱安的态度也可以看作是自虐的延伸。郁达夫曾用这个细节攻击鲁迅,说他没有穿棉裤来压抑性欲。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在一个屋檐下,丈夫和妻子近在咫尺,却不能拥抱对方。他们不得不忍受自己的折磨和彼此存在的深深折磨。在对待朱安的态度上,鲁迅的心就像一个“暗室”,针不能插,水不能泼,坚如磐石。他在著名的《野草·复仇》一章中描述的场景似乎很适合他和朱安:“他们是对立的,赤身裸体,手持利刃,在茫茫荒野上,但他们不拥抱,也不杀人,也不想拥抱,也不想杀人。”旁观的路人以为会发生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发生。“所以这里只有一片广阔的荒野,他们两个在此期间都是赤裸的,拿着剑,站在干燥;以一个死人的眼光,欣赏这条路上的人的干燥和不流血的屠杀,永远沉浸在飞行生活的终极快乐中。”什么是“不流血的屠杀”?就是杀人不见血。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简而言之,就他们的结合而言,虽然双方都有一些缺点,但总的来说,应该没有突破底线的地方。即使鲁迅的母亲做了一些必要和不适当的事情,也没有损害鲁迅的根本利益。在婚后的几十年里,鲁迅的做法绝对突破了底线,违反了合同——他答应了母亲结婚;不要和朱安睡觉;有了结婚的承诺,却让朱安孤独终老。朱安的态度很明显,责任不应该在她一方。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任何爱情都需要包容,任何婚姻都需要磨合。正如童话《小王子》所说,相爱的人是一个“驯服”对方的过程,在驯服中加深对方,让对方参与自己的生活,在驯服中长出自己的人性大树。有人把鲁迅作品中的仇恨解释为“深深的爱”,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爱只能通过爱的对象来学习,通过爱的体验来体验和获得。如果你不具体地爱一个人,他们就不会知道爱。爱祖国和爱一个人是如此不同。

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注:文中未注明出处的材料均出自乔利华《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标题:个人的归个人,社会的归社会(上)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