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4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张红彬
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问题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方面。
基于当前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农村金融与新农业经营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互联网+”等关键词紧密相连。在进一步“下沉”的过程中,它扩大了中小微型企业实体的服务广度和深度。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市场主体的自主探索,新老主体合作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同时,深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生态系统。
从2013年到2016年,中央政府重点在农业上“加快农业现代化”,也就是说,重点在弥补农业产业的不足。农村金融更加注重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金融的供求关系相对较厚,供求匹配仍然相当错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两个核心出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金融供给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新的需求,更精确、更深入。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和普惠金融的发展,2017年农村金融生态正在重构。曾经是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省联社改革初具规模;县农村信用社面临不良率压力,正在努力改善业务结构和渠道;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四大银行成立了普惠金融部门,以各自优势和新的业务战略重点覆盖农村地区。
与此同时,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农村金融。无论是支付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还是移动互联网推动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带来的金融生态重建,都将加速农村小额信贷的快速发展。
此外,一些领先的工业企业开始依靠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和生产交易数据,在水上测试供应链金融。可以说,中国农村已经普遍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00%的乡镇和95%以上的行政村开通了宽带,农民的互联网意识和智能手机普及率明显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村信用体系依靠网点优势和“两条腿走路”的金融服务,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新一代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曾经支持农业的主力军将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方面,在应用新技术时,有必要与领先的金融技术实体合作,以弥补它们的不足;另一方面,借助省联社的改革契机,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功能,走向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主体。未来,传统农业金融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小额金融服务将会是更加个性化和非标准化的产品,而大量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会被移交给各种互联网平台,或者试图通过改变自身基因来突破也不是不合理的。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实施农村振兴战略,要以农业和农村发展为重点,按照工业繁荣、生态宜居、农村文明、有效治理和小康生活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展望未来,农村和农业将聚集更多有实力的新学科。同时,农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外部基础设施和青山绿水,还关系到农村内涵建设。扶贫融资的做法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可持续性方面。在农村和农业地区,不同对象的金融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着适当的匹配问题,不同的金融供给主体在企业或农民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不同的农村金融提供者将是共生的,而不是竞争的或替代的。监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尤其是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金融融入新技术的元素将是必然的。差异化和包容性仍然是农村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监管问题。
面对未来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将呈现更加多元化、创新化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态势。
标题:农村金融:改革加快 生态重构
地址:http://www.ar7y.com/aelxw/15523.html